受銷量增加等因素影響,車企營業總收入普遍迎來增長。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納入統計范圍的18家上市乘用車車企(A股+H股)實現營業總收入合計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4.16%,其中12家車企的營業總收入實現同比增長,車企數量占比為66.67%。與此同時,車企凈利潤普遍承壓,18家車企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0.08億元,同比下降9.18%。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勢頭不減,上半年多家車企的表現均符合預期,但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如何改善盈利水平,成為車企共同面臨的挑戰。
“腰部”車企加速追趕競爭趨向多維度
整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18家上市車企營業總收入中位數為325.64億元,平均數為718.84億元,兩項指標分別同比增加33.75%和14.16%,整個行業的營收情況呈現分化特征。中位數增幅較大,表明頭部車企營收穩定增長、腰部車企營收增速更加迅猛,相關車企銷量大增將“中間位置”整體抬高。
具體來看,零跑汽車(09863.HK)、北汽藍谷(600733.SH)等車企營業總收入增速超過三位數。其中,零跑汽車同比增速最快。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車營業總收入達到242.50億元,同比增長174.15%,主要是由于整車及備件交付量增加,戰略合作、碳積分交易帶來收入增加,以及整車交付量增長帶動相關服務收入增加。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車的總交付量為22.17萬臺,較2024年同期交付量增長155.7%。
其次是北汽藍谷。2025年上半年,北汽藍谷實現營業總收入95.17億元,同比增長154.38%,主要是由于整車銷售增加推動收入同比增長。北汽藍谷上半年實現銷量6.72萬輛,同比增長139.73%;其中,極狐品牌銷量5.32萬輛,同比增長198.06%。
從營收規模來看,比亞迪(002594.SZ)仍是行業龍頭。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營業總收入達到3712.81億元,同比增長約23.30%。其中,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收入約3025.06億元,同比增長32.49%。比亞迪當期營收增長主要為新能源汽車業務增長推動所致。據中汽協數據,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汽車全市場占有率同比增長2.2個百分點至13.7%。
不過,也有車企出現營收下滑趨勢。東風股份(600006.SH)今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為50.31億元,同比減少13.22%;廣汽集團(601238.SH)營業總收入約為426.1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約7.88%;長安汽車(000625.SZ)營業總收入為726.91億元,同比降低5.25%。
利潤向“頭部”車企集中行業淘汰賽升溫
近年來,依托于新能源技術及智能網聯技術的快速發展,汽車行業迭代速度不斷加快,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車企盈利壓力持續加大。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8家車企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中位數為0.65億元,同比降低89.11%;平均數為14.45億元,同比減少9.18%。中位數大幅下滑而平均數下滑不足10%,表明行業“馬太效應”愈發顯著,腰部及尾部車企普遍由盈轉虧,將“中間值”大幅拉低;而頭部車企仍賺走近八成利潤。結合具體業務來看,頭部車企憑借規模效應、成本下探,抗壓能力較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能保持盈利;而中小車企在價格戰、高研發費用、高折舊三重擠壓下,盈利迅速“蒸發”,致使行業“淘汰賽”升溫。
從絕對規模來看,比亞迪的凈利潤仍位居榜首。但是,比亞迪的營業總收入同比增幅雖然為23.30%,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1.11億元,同比僅增加13.79%。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江鈴汽車。2025年上半年,江鈴汽車營業總收入為180.92億元,同比增加約0.96%,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33億元,同比降低18.17%。
從盈利增速來看,賽力斯(601127.SH)等車企表現較為突出。2025年上半年,賽力斯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42億元,較2024年上半年增長81.03%;主營業務成本由去年的472.72億元降至438.75億元。受營業成本降低影響,賽力斯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4.55%提升至28.84%。賽力斯對此解釋稱,主要系汽車銷量下降及銷售產品結構影響所致。
不同車企盈利情況大不相同。比如,有的車企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凈利潤扭虧轉盈。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03萬元,相較去年同期的虧損22.12億元轉為盈利。同時,由于銷量增長釋放規模效應,疊加成本管控、產品組合優化及其他業務收益等,零跑汽車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14.1%,較2024年同期的1.1%提升13個百分點。
還有部分車企的凈利潤由正轉負。例如,廣汽集團2025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3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5.16億元轉為虧損,其乘用車產品的毛利率為-6.86%,較上年同期減少7.90個百分點。
海馬汽車(000572.SH)表示,公司目前面臨幾重風險挑戰。一是公司的議價能力偏弱,在當前行業成本壓力傳導下,被動接受部分供應商更高的采購價格;二是訂單生產不均衡,供應鏈管理復雜度上升,導致供應鏈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三是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和資金回款風險等因素,直接影響了出口業務規模。
乘聯會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已連續6個月滲透率超過50%,8月的滲透率更是首次突破55%。目前,市場競爭仍舊激烈,提升盈利能力仍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業界分析人士指出,利潤下滑主要源于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價格戰,隨著汽車行業“反內卷”政策逐步落地和各品牌產品結構持續優化,行業利潤有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