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張家港行(002839)發布202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該行總資產持續突破2200大關,達2237.8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3%;實現營業收入26.0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2%;實現歸母凈利潤9.9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1%。2025上半年,張家港行營收與凈利潤實現雙增,經營質效保持穩健。此外,該行計劃實施中期分紅,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元(含稅),這也是其首次進行中期分紅。
業務規模穩步增長,資產質量持續優化
2025年是張家港行2024—2026三年發展規劃的承上啟下年。報告期內,張家港行堅持“穩中求進、深耕普惠”的發展總基調,堅定“服務三農兩小、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城鄉居民”市場定位,積極應對挑戰,攻堅克難、深化轉型,總體發展穩健向好。截至報告期末,張家港行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502位,較上年提升28個名次。
“普惠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場”是張家港行主業三大板塊。在新三年發展規劃中,該行從戰略層面強化“金融市場”的重要性,通過優化條線架構、資源傾斜、強化人才梯隊及市場化激勵機制,形成投資競合模式,金融市場板塊的優化成效初步顯現,未來有望實現持續良好的投資收益。
公告顯示,該行業務規模穩步增長,至2025年6月末,張家港行總資產規模2237.85億元,比年初增加48.77億元,增幅2.23%;各項存款余額1759.31億元,比年初增加93億元,增幅5.58%;各項貸款余額1461.22億元,比年初增加88.06億元,增幅6.41%。存貸增量在全省60家農商行中名列前茅。
此外,張家港行資產質量持續優化,至報告期末,不良貸款率0.94%,較年初持平;撥備覆蓋率383.98%,較年初穩定提升;資本充足率13.05%,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63%。風險抵御能力較強,經營穩健性較好。
區域深耕,筑牢本土競爭優勢
作為區域性農商行,張家港行在蘇州、無錫、南通、青島等經濟活躍地區布局分支機構。據悉,該行設有異地機構網點21家,主要位于長三角區域,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集聚效應明顯,經濟轉型發展動能強勁,發展空間巨大。依托優質市場環境,該行持續優化金融服務,精準對接區域產業升級需求,為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及城鄉居民提供差異化金融支持。
截至報告期末,該行本地存貸款市場份額連續多年穩居首位,客戶基礎扎實,涉農及小微貸款余額達1246.25億元,占比超90%,單戶1000萬元以下貸款戶數占比高達99.01%,真正實現了“做熟、做透本地市場”。
此外,作為全國首家由農信社改制成立的農商行,張家港行傳承“敢為人先”的改革基因,以“簡潔高效”為原則優化決策流程。通過扁平化管理模式,該行將信貸審批鏈條縮短至3個環節,客戶需求響應速度提升60%,真正實現了“小而美”的靈活服務。
科技賦能構建核心競爭力,大模型落地四大場景提效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張家港行正以技術革新重塑業務生態。該行通過搭建以新核心系統、新信貸管理系統為核心,疊加微服務架構的全新科技體系,不僅打造出高效便捷的展業工具,更推動業務拓展能力與精細化管理水平實現雙重躍升。在技術底座建設上,新數據中心的投用、數據倉庫模型及應用的迭代升級,為數據分析、場景搭建、精準營銷及風險管控筑牢了數據基石,讓“數據驅動決策”從理念落地為實踐。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張家港行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前沿技術,部署DeepSeek及通義千問開源大模型的本地化應用,將AI能力深度融入貸款審批、業務營銷、智庫問答、智慧運營四大核心場景。通過技術賦能,貸款審批效率進一步提升,營銷精準度顯著優化,運營成本持續降低,成功構建起“技術驅動-業務創新-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為傳統區域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展望未來,站在銀行業轉型與區域經濟升級的關鍵節點,張家港行既手握科技賦能、區域深耕、機制靈活的“固有優勢”,又錨定服務實體、普惠民生的“發展初心”。隨著數字化能力的持續深化、異地市場布局的穩步推進,以及對支農支小、民營經濟金融需求的精準響應,張家港行有望持續高質量發展,書寫“小而美”銀行向“精而強”進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