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光大理財作為首家銀行理財公司參與IPO網下“打新”之后,近期再度有新軍入局。日前,記者從寧銀理財官方公眾號獲悉,該公司近期多只產品成功入圍深交所、上交所擬IPO企業的新股申購名單。由此,寧銀理財入圍“打新”產品數量已位居銀行理財公司首位。對此,業內專家表示,隨著相關支持政策的不斷完善和銀行理財公司新股投研能力增強,會有更多理財資金陸續進場。
銀行理財“打新”陣營擴圍
記者查詢發現,7月31日,創業板IPO企業廣東建科發行公告顯示,寧銀理財旗下的兩只產品均以7.36元/股的價格各申報3000萬股,成功入圍有效報價名單。
無獨有偶,創業板上市公司漢桑科技也在公告中披露,寧銀理財上述兩只產品以29.30元/股的價格各申報900萬股。此外,滬市主板IPO企業天富龍的公告中,寧銀理財也有現身,其三只產品分別以25.14元/股參與申購,申報數量依次為1000萬股、1260萬股、1260萬股,均為有效報價。
寧銀理財是自6月17日光大銀行全資子公司光大理財成為業內首家參與IPO網下“打新”的銀行理財公司后的第二家“進場者”。
事實上,自3月28日被納入A類投資者范疇,并獲準參與網下“打新”以來,當前已有9家理財公司在中國證券業協會注冊成為網下投資者。目前公開披露已成功完成新股申購的暫為光大理財和寧銀理財兩家。
對此,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公司參與“打新”可以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資金支持,豐富長期資金來源,推動資本市場持續良好發展,也有助于通過產品創新更好服務投資者,豐富投資者的投資選擇。考慮到權益市場預期收益率更高的因素,理財公司參與“打新”推出權益類理財產品,也有助于提高投資者的預期收益。
“打新”梗阻逐漸被疏通
在A股市場,過去參與網下“打新”的A類投資者名單中,長期僅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傳統主力”,銀行理財因缺乏明確政策定位,只能通過“借道”公募或私募基金間接參與。
2024年4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提升權益投資規模;2024年9月,為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優化激勵考核機制,暢通入市渠道,提升權益投資規模。
2025年1月,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證監會修訂《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A類優先配售對象。
“過去銀行理財資金間接參與‘打新’,不僅增加了投資成本,還難以自主把控投資節奏。上述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徹底打通了理財資金直接參與網下‘打新’的制度梗阻。”有機構投資人士坦言。
在業內專家看來,銀行理財公司參與“打新”,一方面需要政策細則支持,另一方面需要走各種流程,以及相關團隊建設。“未來隨著理財公司招募專業的權益投研人才,同時搭建新股分析模型,設計策略產品,逐步提升權益倉位,會有更多理財公司跟進‘打新’。”上述機構投資人士認為。
考驗銀行理財新股投研能力
今年以來,在市場信心增強等因素的推動下,A股IPO市場出現回暖跡象,首發上市企業數量、融資規模和市場活躍度均有所提升。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初,今年A股共有59只新股上市,首發募資總額615.195億元,當前未有破發。得益于新股上市首日的大漲,不少投資者得以“大賺一筆”。以此前光大理財參與網下“打新”的信通電子為例,該公司股票發行價為16.42元/股,上市首日股價開盤上漲265.41%,截至收盤漲幅擴大至286.4%。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從目前披露的情況來看,參與“打新”的產品數量仍較少,這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理財公司的謹慎態度。
在婁飛鵬看來,對投資者而言,銀行理財參與“打新”有望提升產品整體收益水平,為穩健型投資者提供新的配置選擇。但需注意打新收益并非無風險,產品風險等級可能相應調整,投資者需通過風險揭示材料充分理解收益波動性,建立合理預期。此外,銀行理財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升也將間接提升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效率。
另外,網下“打新”需要滿足中國證券業協會修訂發布的《首發證券網下投資者管理規定》,包括但不限于要建立新股研究機制、必要的投資決策機制、設立相應人員崗位、制定專項操作流程等。此外,考慮到網下滬深市場各6000萬元的底倉要求,能滿足“打新”市值門檻的銀行理財產品或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