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突破進展的背景下,票據業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已成為金融服務改革的必然方向。在此背景下,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近日正式發布《“AI+票據”領航行動方案》,聚焦交易效率、風險管控與服務體驗三大核心領域。
當前傳統票據業務依然面臨人工依賴高、風險防控弱、數據孤島化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AI+票據”方案的推出為票據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推動行業從傳統運營模式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加速邁進。
五大“智”能范式落地重塑票據全生命周期管理
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此次發布的方案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以人工智能為戰略支點,對票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度重塑。其創新構建了五大“智”能范式,即通過“智匯交易”引擎,打造智能報價平臺,為交易策略提供精準支持;通過“智慧防線”屏障,構建智能風控中樞,運用AI主動預警信用風險;通過“智薈服務”矩陣,以數字員工“工小票”為智能化服務主入口,打造“AI+票據”新生態;通過“智惠輔駕”系統,實現技術驅動的精準管理;通過“智繪數享”平臺,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決策,形成覆蓋前中后臺的科技賦能矩陣。
為確保五大“智”能范式高效落地,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還通過建立高效協同機制、培育創新AI人才、創辦青年AI應用大賽等舉措,加速推動五大“智”能范式落地見效,切實發揮在服務客戶、賦能員工等方面的引領作用。
此次轉變是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票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業務模式從“人力密集型”向“智能驅動型”轉型升級。業內人士認為,從行業視角看, “AI+票據”方案的推出不僅是自身業務升級的重要舉措,更為票據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推動行業從傳統運營模式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加速邁進。
生態協同破局構建智能化躍遷基石
上海票據交易所發布的《2024中國票據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全年票據市場業務總量突破240萬億元,同比增長8.5%;年末承兌余額19.8萬億元,貼現余額14.8萬億元,分別較上年年末增長6.5%和11.7%。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傳統票據業務依然面臨人工依賴高、風險防控弱、數據孤島化的問題。
AI技術的應用為破解這些痛點提供了有效路徑。“OCR(光學字符識別)+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實現票據識別、分類、錄入全流程自動化,如譯圖智訊系統準確率超99%,節省90%的人力;深度學習模型實時監測異常交易,郵儲銀行‘郵小盈’機器人通過多模態識別攔截可疑操作;區塊鏈與AI結合打破數據孤島,工行‘貼現通’平臺實現全市場票據流轉透明化。”田利輝說。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補充道,AI賦能可在四方面破題:一是智能識別與自動化處理,通過OCR/Doc理解+表單結構化,自動抽取票面要素、核對格式和關鍵字段,提高直通率;二是智能風控,用圖譜+異常檢測識別關聯賬戶、循環質押、異常背書路徑與高風險對手;三是智能決策與定價,以大模型驅動的多維征信與現金流預測,動態調整貼現利率與授信額度;四是智能運營與服務,通過智能客服、流程編排代理與自然語言查詢,縮短受理時間、提升透明度,并在合規審計中自動生成留痕與報告。
不過,要實現真正的智能化躍遷,還需外部生態協同與基礎設施完善。
田利輝認為,實現票據智能化躍遷還需構建“技術+生態+監管”三位一體體系。一是技術協同,AI算法公司提供定制化模型,數據服務商打通跨機構數據壁壘;二是生態共建,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合作開發場景化應用;三是基礎設施發展,統一API標準、強化隱私保護,及云計算支撐高并發處理。“AI正重塑票據業務從‘人工經驗’到‘智能決策’的范式。未來需警惕技術倫理風險,推動標準制定與監管科技同步升級,方能釋放票據市場的效率潛能。”
曾剛則建議,在監管與標準機構方面,須推動票據信息數據項、接口與合規校驗規則標準化,探索可解釋AI在審查與審計場景的監管沙盒,明確模型治理與數據使用邊界。在清算與票據交易平臺方面,須與央行票交平臺、征信與支付清算體系的高質量對接,支持實時校驗與全鏈路留痕。在可信數據與隱私計算伙伴方面,要引入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與隱私增強技術,在不泄露源數據的前提下聯合建模,貫通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在云與算力基礎設施方面,須合規上云、專有大模型訓練與推理資源池,GPU/CPU混合調度與低時延服務網格,滿足高并發與低抖動要求。在安全與合規科技廠商方面,要提供對抗樣本防護、模型水印、內容安全與身份認證,加強端到端安全。在產業生態與ERP/供應鏈平臺方面,要打通發票、應收賬款、物流與合同,實現票據與真實貿易的智能核驗與融資閉環。在可觀測與運維體系方面,需要模型監控、漂移檢測、A/B評估與事后審計,為“可靠、可控、可解釋”保駕護航。“唯有‘標準—數據—算力—安全—生態’合力共振,方能把‘AI+票據’從效率紅利推進到風險與價值的雙重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