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面壁智能方面獲悉,適值該公司成立三周年,面壁智能CEO李大海發(fā)出了全員信。信中首次披露,面壁已于7月下旬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調整的重點是專門成立汽車業(yè)務線一級組織,旨在實現“壓強式”突破,讓其MiniCPM端側模型應用到更多汽車上。
李大海指出,2025年,大模型開始走進“中場戰(zhàn)事”,應用落地集中走向實戰(zhàn),商業(yè)化成為今年大模型的關注焦點之一。在汽車領域,面壁與吉利、長安馬自達、上汽大眾、一汽大眾、長城、極氪等汽車品牌達成合作。面壁方面透露,搭載其端側模型的首款量產車型——長安馬自達新能源車EZ-60將在8月底上市。
回應大廠入局端側模型賽道
面壁智能創(chuàng)立于AI大模型興起的浪潮中,由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技術成果轉化而來。與其他初創(chuàng)型公司不同,面壁只能較早錨定了小參數模型、端側模型的戰(zhàn)略方向。2024年年初,面壁“小鋼炮”MiniCPM端側模型推出,截至目前,其系列端側模型的累計下載量超過1300萬次。
所謂端側模型,是指部署在終端設備上運行的AI模型,一般不需要依賴云端服務器來處理推理任務。本報記者注意到,隨著大模型的Scaling Law(規(guī)模定律)效應放緩,許多科技大廠向小尺寸模型賽道布局,如阿里通義千問開源了多款小尺寸模型,騰訊混元開源了面向端側的0.5B到7B系列小模型,OpenAI在前不久也首次開源了兩款模型,其中一款即為尺寸較小的GPT-oss-20B。
對于科技大廠爭相布局小尺寸模型的趨勢,李大海在全員信中也作出了正面回應:“壓力當然存在,但并非來自友商競爭。恰恰相反,更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和巨頭的涌入,印證了我們選擇賽道的正確性與前景的無限可能。”
李大海指出,面壁智能的真正壓力,是“要在新入局者還在追趕面壁智能的技術優(yōu)勢時,把商業(yè)優(yōu)勢更快地建立起來,轉化為商業(yè)成功”。
提升汽車業(yè)務線的權重
李大海全員信中披露的重要信息之一是提升了汽車業(yè)務線在內部組織的權重地位,并使用了“實現‘壓強式’突破”這樣的字眼描述。當被問及“壓強式突破”的具體目標及數據,面壁智能方面表示不方便對外公布。
汽車是端側智能的主戰(zhàn)場之一。那么,端側模型能夠給汽車帶來什么變革和賦能?面壁智能負責人解釋道,多模態(tài)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汽車的智能座艙,基于端側模型的意圖理解能力,結合艙內外的感知能力,座艙能夠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智能轉變,這樣能夠為用戶帶來更聰明、更個性化的人車交互體驗。簡單來說,端側模型“上”車,能夠讓車輛在沒有網絡的環(huán)境下也能體驗完整、響應迅速,并確保隱私安全。
本報記者了解到,除了面壁智能之外,百度、科大訊飛、商湯、騰訊、阿里巴巴等科技企業(yè)都在向汽車端布局。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指出,汽車終端是大模型的必爭之地,AI大模型具有通用性,而開車的時候不能用雙手操作交互界面,此時,通過AI大模型融合語音功能,能夠更好地和汽車中控系統交互。當然,若未來更進一步,AI大模型亦可以嘗試和自動駕駛融合,諸如AI大模型的視覺機器可以成為自動駕駛感知環(huán)境的基礎方案。在盤和林看來,面壁智能成立一級汽車業(yè)務線,屬于提前預先布局,未來其他AI大模型可能也會跟進。
除了在汽車端尋求落地突破,面壁在政法領域的模型服務也在不斷延伸,今年的最新成果是助力北京市司法局研發(fā)的“行政復議垂直大模型”上線運行,覆蓋從立案到結案的全流程,被列入北京數字服務的十大標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