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上市公司爭相當起了“理財高手”。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表示,擬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包括新股配售或申購、股票及存托憑證投資、債券投資等。
雖然上市公司一再強調,投資主要目的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投資收益,實現公司和股東收益最大化”。但面對動輒數十億元的大手筆,依舊有不少投資者不買賬,質問企業有錢炒股,為何不回購股份、不加大分紅力度;質疑上市公司不干實業干金融是不務正業的表現,實質是為了掩蓋業績的疲軟、經營的失當。
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進行投資理財,法規上是允許的,證監會今年5月份發布的《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監管規則》規定,上市公司可以對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來購買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安全性高的保本型產品。操作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公司主業無憂、手握余糧,不甘心守著存款過日子,試圖讓趴在賬戶上的閑置資金動起來,讓閑錢不閑,未嘗不是明智之選。
從過往經驗來看,不乏“錢生錢”有術的公司。有的公司通過購買安全性相對較高、期限相對匹配、收益相對平衡的理財產品,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創造了額外收益,為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續上了救命糧草。有的公司通過投資布局上下游產業鏈,獲得了可觀的增值回報,還深化了業務合作,實現了一魚多吃。
也不乏把副業當主業,埋頭炒股、舍本逐末,獲得血淚教訓的公司。有的公司一味追求賺快錢,炒股炒成職業股民,理財資金甚至超過主業投入,最終在資本浪潮中迷失方向,荒廢了主業,喪失了核心競爭力。有的公司罔顧風險,跟風追漲,卻由于專業能力不夠、風險管理不足而陷入巨額虧損,拖累整體業績。
既可能實現借雞生蛋,也可能“炒股反被股炒”,大相徑庭的結局,折射出上市公司投資理財行為是否合理,關鍵就在于能否走好平衡木,在堅守主業耕耘、提升資金效率、優化股東回報之間尋得最大公約數,把握好度與效。
閑錢理財前,上市公司不妨捫心三問:規模是否可控?若貪大求多,資金占比過高,甚至不惜加杠桿,很可能就出現風險失控。質地是否過硬?以標的穩健性作為優先考慮因素,選擇的產品底層資產要經得住檢驗,有助于自身戰略布局,避免盲目跟風。程序是否得當?公開透明的審議過程、及時充分的信息披露、專業規范的投資隊伍,一套科學完備的決策機制,是打消市場顧慮、防止非理性投資的必要之舉。
避免上市公司投資副業變“負業”,監管部門也需擰緊安全閥,出臺更多細則予以規范。例如,對于投資非主業以外的,可嚴格設定規模上限,防止賭博式理財拖垮主業經營;對于頻繁操作、出現大額虧損或信息披露存疑的公司,可加大現場檢查和問責力度,嚴防出現一邊慷慨炒股,一邊哭窮再融資的情況發生,讓資金實實在在供養實體經濟。
作為國民經濟的排頭兵,上市公司安身立命之本,歸根結底在于主營業務的勤勞耕作,而非證券市場的投機博弈。只有一手緊握核心產品,一手穩持財務羅盤,才可能穿越周期,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常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