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達成一份涉及關稅、能源采購及投資的貿易協議,打破了歐美兩大經濟體歷經數月的談判僵局,階段性避免了雙方潛在的高烈度關稅沖突。但歐洲內部對此態度不一,其中不僅包含對歐洲與美“城下之盟”綏靖立場的不滿,更包括對該版協議可執行度與可持續性的擔憂,認為一味的妥協立場終將對歐洲競爭力造成長久沖擊。
根據歐美間達成的貿易協議,美國將對歐盟輸美產品征收15%的關稅,而歐盟則將對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并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具體而言,在關稅領域,15%基準關稅將覆蓋絕大多數歐盟輸美商品,以取代此前美方威脅的30%懲罰性稅率,但雙方對該稅率是否適用于藥品、芯片等領域仍存潛在分歧。在能源與投資領域,歐盟承諾在3年內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等能源產品,以此取代俄羅斯能源供應;歐洲企業將向美投資6000億美元,并增加采購美軍事裝備。在零關稅清單領域,飛機部件、關鍵化學品、農產品等戰略物資將獲零關稅待遇,但鋼鋁制品仍維持原關稅,且烈酒關稅仍未解決。對此,特朗普表示,能源是這份協議的關鍵部分,將有利于汽車行業,對農業也將產生重大影響。馮德萊恩則表示,“在當前形勢下,15%的關稅水平是歐委會能夠達成的最佳結果”。歐委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也表示,“這份協議好過歐美貿易戰,是我們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能達成的最好協議”。
盡管協議避免了歐美間的潛在貿易戰,但與歐盟官方機構的慶幸態度不同,歐洲內部則普遍充斥著質疑與反對聲音。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對該協議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是一項帶有偏見的協議,整體上遠未達成平衡,甚至可能對歐洲造成長期傷害。法國總理貝魯對此表示憤怒,強調“這對歐洲而言是‘黑暗的一天’,歐盟作為聚焦自由、維護共同價值觀、捍衛共同利益的聯盟,其最終卻選擇了屈服于美國”。法國雇主協會表示,“該協議表明歐盟在維護自身經濟實力、維持內部市場重要性方面面臨困境”。德國總理默茨雖對該協議表示歡迎,但也承認“美對歐征收的15%關稅將對德國經濟造成重創,但考慮到與美初始談判情況,歐洲不可能取得更多成果”。德國工業聯合會表示,該協議將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比利時首相德韋弗表示,“這不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因為協議仍留下許多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表示,“歐美協議比英美間協議更加糟糕”,認為雙方的貿易協議最終還將由歐盟成員國埋單。
同時,歐洲經濟學界也對歐美此次貿易協議中埋下的諸多隱患表達了擔憂,認為其中包含的一系列潛在風險與不確定性將對跨大西洋貿易關系造成長期影響,并將最終對歐洲競爭力產生巨大沖擊。
一是長期性經濟影響。據統計,協議中15%的關稅水平仍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將持續削弱歐盟出口商品在美國的競爭力,并對法、德等多個歐盟成員國經濟造成影響,包括汽車、化妝品等優勢行業也將遭受沖擊。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報告提出,該協議雖可使歐盟短期內避免貿易戰,但從長期而言,歐洲將付出高昂的代價,代表著放棄了世貿組織多邊的、基于規則的貿易體系原則。另據該機構預測,該協議每年將使德國經濟增速損失0.13個百分點。
二是未決性長期隱患。本次協議中仍存在許多模糊地帶,如在鋼鋁領域,協議明確美國對鋼鋁關稅維持50%,僅承諾“未來可能下調”,但對具體觸發條件及談判時間表等關鍵細節只字未提;歐盟宣稱15%的關稅稅率適用于汽車、藥品、半導體等領域,但具體產品清單、豁免范圍仍未確認,為后續美伺機擴大征稅范圍留下隱患。同時,有法國經濟學家提醒,與以往動輒長達數年的協議談判不同,此次歐美貿易協議敲定的細節甚少,部分條款甚至尚未形成書面文本,將給歐洲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增大未來歐美雙方解讀中各執一詞、執行中各行其是等一系列技術風險。
三是歧視性失衡關系。本次協議談判中,美方持續揮舞關稅大棒對歐層層緊逼,迫使歐方接受美方協議中捆綁的諸多采購與投資條款,其本質上是一種帶有明顯歧視性、不平衡性的威脅訛詐,而在此情況下簽署的相關協議將存在諸多利益失衡、代價高昂的后續條款,其執行的有效性及可持續性將大打折扣,進而對歐洲競爭力形成長期碾壓式侵蝕。例如歐盟承諾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但協議未明確投資的具體領域、投資主體、收益分配原則等,在日本的前車之鑒下,美方或將在后續執行中要求“優先獲取收益”,將使歐洲利益遭受損失。
四是分歧性內部矛盾。針對此次協議,歐洲內部質疑與反對聲音此起彼伏,不同成員國間的利益訴求存在顯著差異,加之歐委會在簽署協議中的諸多承諾缺少相應激勵性政策與執行路線圖等具體支撐,將使協議在歐盟內部批準與實施過程中面臨較大阻力。
綜合此次歐美間簽署的貿易協議內容,其本質就是歐洲以關稅妥協和能源投資捆綁與美進行利益交換。雖在短期內避免了高烈度的關稅互制,穩定了市場預期,但長期而言,其所反映的恰是歐洲貿易、能源與投資等多領域自主權被削弱背景下,與美在縮減貿易逆差、強化地緣政治綁定及推動制造業回流美本土等諸多議題上的綏靖妥協,而建立在被脅迫基礎上的協議也注定將充滿波折、無法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