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宏觀金融分析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不確定性上升,美元霸權短期內雖不會瓦解,但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更可能呈現“碎片化”與“多元化”的雙重演進特征。在此背景下,中國需推動儲備貨幣多元化,增強外匯儲備安全,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重視全球穩定幣發展浪潮,并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公平化和穩定化的方向演進。
報告認為,應優化持有美債的策略,減少對美元單一資產的依賴。在當前美債收益率上升、美國債務風險擴大、中美深度博弈的背景下,中國減持美債不僅是對短期經濟風險的規避,更是對美元霸權的反制和全球金融多極化的推動。
2025年3月,中國減持189億美元美債,持倉規模降至7654億美元,從美國第二大債主降至第三大債主。
報告建議,未來可進一步優化持有美債的策略,靈活調整美債久期;同時構建多元化儲備體系,在現階段全球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的背景下,靈活使用黃金等避險資產,增強經濟金融的抗風險能力,擴大歐元和新興市場貨幣儲備,覆蓋全球主要市場和資產類別,根據自身資金需求和市場預期配置不同期限的投資產品,實現投資組合較為有效的分散化,避免單一市場、單一資產變動對外匯儲備的影響,提高外匯儲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另一重要方向。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具體而言,加強中國與有關國家在經貿往來中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提升人民幣在周邊區域的認可度;加強人民幣的投融資貨幣功能,鼓勵企業在周邊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等過程中增加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并結合中國產業鏈海外布局的調整,提高使用人民幣結算計價的話語權;結合區域合作的重點領域,在跨境電商、產業園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合作等新機遇中提高人民幣的普及度。
當前,全球穩定幣市場迎來一波發展浪潮,尤其是美元穩定幣已搶占先機,從加密資產領域向傳統金融領域延伸,可能以新的方式增強美元的影響力。近期,一些學者和機構提出建議,比如在中國香港發展離岸穩定幣市場,并在上海自貿區等有條件的自貿區配合推進。對此,報告認為,中國應有充分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要盡快深化這方面的研究,以監管沙盒等方式積極探索嘗試穩定幣的應用場景和運作機制,既緊跟技術進步趨勢,又要避免潛在風險。
報告指出,要系統構建區域金融安全網,夯實周邊命運共同體金融合作基礎。對外應重點擴大與東盟、上合組織等周邊伙伴的金融合作,協同推進區域性支付清算系統建設,完善符合周邊國家發展特點的流動性救助機制;對內要著力筑牢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以構建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等舉措,全面提升金融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