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坪深圳報道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進一步落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部署要求。
其中,在科技金融領域,《意見》提出要“優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支持科技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強鏈補鏈、技術升級”。
記者了解到,深交所正以制度創新的“深市方案”,努力書寫服務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新篇章。
其中,并購重組工具是發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抓手。2024年,深市新增披露重組75單、實施完成22單;產業整合型重組占比達80%,近七成標的資產聚焦新質生產力領域。
在行業人士看來,通過并購重組這一“催化劑”,深市上市公司有望不斷強化產業鏈韌性、提升技術話語權,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全球競爭力提升提供堅實支撐。
制度紅利釋放顯著
開年以來,并購重組熱潮勢如破竹,多家上市公司披露重組方案或更新重組進展。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113家企業更新重大重組進展,14家企業首次披露重組方案。
海蘭信從1月24日開市起停牌至今,籌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資產事項;奧浦邁擬并購澎立生物,將服務鏈條觸及新藥更早期研發階段;華陽智能也公告,擬現金收購貴州全安密靈不低于51%股權……
這背后離不開政策支持與制度層面的創新突破。
2024年9月,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簡稱“并購六條”),為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注入政策強心劑。交易所層面也迅速響應,通過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規則》,推出快速審核機制等創新舉措,構建起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制度矩陣。
具體來看,一是支持科技型企業開展上下游產業整合,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獲取關鍵核心技術、拓展高附加值業務,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創新估值方法,對未盈利但具備技術突破潛力的標的資產采用多元化估值模型,增強對“硬科技”企業的包容性。三是簡化審核流程,推出并購重組簡易審核程序,縮短審核周期。
制度紅利釋放顯著,在簡化審核流程方面,中鎢高新項目創下50天過會紀錄,甘肅能源項目從受理到過會僅101天。
在行業人士看來,這些數據背后,是監管層對科技型企業“扶優限劣”的精準施策,即“對信息披露評價A類、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開通綠色通道,對盲目跨界并購保持高壓監管”。
在估值體系創新方面,允許采用收益法、市場法等多維估值模型,破解"硬科技"企業估值難題。以捷捷微電并購南通科技為例,其通過合理評估芯片設計、晶圓制造等核心技術價值,實現IDM全產業鏈整合,推動功率器件國產替代進程。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周小舟指出,2024年下半年來,并購重組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轉型升級、產業整合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尤其是集成電路等硬科技行業領域并購重組活動顯著增多,收購未盈利科技型資產、“A并H”等標志性案例順利落地。
深市科技型企業發展獲加速度
在政策引導下,深市科技企業正通過并購重組重塑產業生態,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
2024年,深市實施的22單重組案例中,14單涉及“卡脖子”技術攻關,8單實現產業鏈關鍵環節補缺,形成具有示范意義的"深市模式"。
縱向整合方面,麥捷科技收購安可遠等企業,打通磁性材料全產業鏈,實現關鍵材料自給率從40%提升至75%,采購成本降低18%。這種"向上游要安全"的并購邏輯,已成為深企應對供應鏈挑戰的共性選擇。
橫向協同方面,中航電測174億元并購成飛集團,開創"央地混改"新模式。通過吸收航空工業集團優質資產,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提升5.2個百分點,帶動航空裝備板塊市值增長23%,形成軍民融合創新示范。
技術躍遷方面,甘肅能源并購調峰電源項目,標的資產為甘肅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唯一配套調峰項目,將清潔能源裝機容量提升至2.3GW,儲能調峰能力增強40%。重組實施后,甘肅能源將實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改革仍在縱深推進。證監會2025年系統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發揮好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盡快完善“并購六條”配套機制。
可以預見的是,新的一年,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資本市場將以更開放的制度、更高效的機制、更精準的服務,助力科技型企業突破發展瓶頸。
“隨著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變化,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光電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企業間的橫向整合趨勢明顯,預計2025年的并購市場將持續增溫。”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受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