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付克友
8月1日,美團、餓了么、京東三大外賣平臺罕見同步發聲,集體宣布告別“0元購”等惡性競爭,承諾回歸良性競爭。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迅速反應,美團、阿里、京東股價應聲上漲,漲幅最高超3%。
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下信任票,宣告著中國外賣行業告別惡性價格戰,回歸“品牌價值戰”。
毋庸置疑,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的約談,要求停止惡性價格戰,嚴禁轉嫁成本給商家,已經為這場價格戰按下暫停鍵;但價格戰對行業和市場帶來的內在傷害,恐怕才是各大平臺不得不收手的內在原因。
因為大家都感同身受,價格戰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內卷游戲”,打下去沒有出路,只有“三敗俱傷”。
很多年以來,互聯網平臺深陷“補貼-燒錢-壟斷-反噬”的野蠻生長模式。從網約車到社區團購,低價策略雖能短期收割市場,卻透支了行業生命力:商家利潤壓縮、騎手權益受損、消費者體驗降級,最終只剩一地雞毛。過去兩三年,外賣行業這種惡性循環有目共睹。
當補貼成為唯一競爭武器,平臺的核心能力,包括技術、服務、生態反而被忽視。事實上,補貼引發的非理性競爭,已背離商業本質。
表面上看,消費者是價格戰的最大贏家。0元奶茶、1元快餐……全國日均外賣單量從1億單飆升至2.2億單。但連鎖品牌搶占90%訂單,中小商戶因無力跟補被淘汰,形成“平臺燒錢、商家流血”的畸形生態。這種非理性競爭,不僅讓商家利潤薄如刀片,更嚴重透支消費者信任。
業內痛心疾首:價格戰正在摧毀中國餐飲的匠心精神。也有平臺坦言:飆升的訂單數字絕大部分是泡沫,從商業角度看毫無意義。資本市場對這種“數字泡沫”早已忍無可忍。
當惡性價格戰停手,無序擴張退場,百億級的季度行業虧損有望大幅收窄,這才是股價上漲的根本邏輯。
三家平臺的集體轉向,標志著中國互聯網平臺進入“品牌價值競爭”的新階段,從“資本推動”轉向“規則共建”。股價逆勢上揚,實際上也是市場對“品牌價值重估”的強烈認可。
回歸品牌價值,意味著商業邏輯的糾偏、行業生態的重構、企業競爭力的再造。相比價格戰,在新的戰場,外賣平臺的路越走越寬。
它是品質的革命,意味著從規模優先到品質優先。比如,美團“浣熊食堂”通過集中廚房+全程直播模式,讓用戶查看每道餐品制作過程;京東“七鮮小廚”則采用自營模式,把控食材與制作全流程;餓了么的“優店騰躍計劃”另辟蹊徑,巨額投入扶持優質商家,用資源傾斜替代簡單補貼。
它是效率的進化,意味著從人力驅動到技術賦能。比如,美團百萬頂智能頭盔已交付騎手,語音交互解放雙手、跌倒檢測自動報警、路線優化提升效率;京東外賣則通過物流協同,將平均配送時間大大壓縮。這些技術投入,正在重新定義外賣的“速度與溫度”。
它是生態的重構,意味著從零和博弈到多方共贏。比如,美團為騎手繳納養老保險覆蓋百萬人群,京東為一線員工子女提供升學獎勵,餓了么建立商家權益保障基金。另外,三大平臺同步承諾“不強制商家參與補貼”“保障自主定價權”,呼應了監管部門對公平競爭的要求,也打破了“平臺吃肉,商家喝湯”的舊格局。
大家都心知肚明,外賣之爭是對4萬億元即時零售市場的卡位戰。三家平臺的集體轉向,不僅是商業理性的回歸,更是對長期主義的覺醒,本質是互聯網企業從“流量思維”向“品牌思維”的戰略升級。未來的外賣江湖,比拼的不再是補貼力度,而是誰能真正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商家成長的賦能者、社會價值的貢獻者。
惡性價格戰的終結,只是品牌價值競爭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