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席卷而來,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下,未來產業正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領域。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銀行如何以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助力產業變革?近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與浦發銀行共同走進上海、南京和杭州,看金融助力今日的“幼苗”成長為明日的“參天巨木”。
工商醫療著力具身智能場景化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邁入新階段。要智能也要實體,具身智能正引領機器人從實驗室走進工業、醫療、服務等現實應用場景,展現出廣闊的產業革新潛力。
圓墩墩的身體、平穩迅捷的步伐,隨著指令下達,一聽汽水便從自動售貨機進入打開的艙門內,再由機器人送至顧客手中。這并非科幻片中的場景,而是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擎朗智能”)研發的機器人產品。
擎朗智能成立于2010年,是通用+專用具身人形機器人公司,致力于提供具身智能解決方案的智能機器人研發、制造及國內外銷售,是全球具身服務機器人行業領軍者。自開創全球服務配送機器人行業以來,擎朗智能持續深耕場景化應用,如今已成為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占有率第一的企業,在全球累計部署超過10萬臺機器人,業務覆蓋60多個國家、600多個城市。
先鋒企業也有煩惱。“我們的每一分錢都要投在‘人’和技術產出上,早期資金需求巨大。”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分享道,“此外,現在是AI全球技術革命爆發性的時代,出海已是中國企業的熱門選項,中國企業可以參與到全球化最高水平的競爭。其中,金融支持對于科技企業至關重要。”
作為擎朗智能前三大合作銀行之一,浦發銀行上海分行針對企業出海需求,為集團主要境內外經營主體開立賬戶,并搭建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開展科技金融貸款(專精特新“小巨人”信用貸)、落地外匯資本項目服務、跨境支付結算、本外幣資金保值增值等業務。
目光轉向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埃斯頓”)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國產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出貨量最高的國產品牌。滿墻密密麻麻的發明專利證書標注了企業光輝的成長史。
“埃斯頓(Estun)的名字來自西班牙語,意思是‘東方第一’,我們的圖標也是一頭東方雄獅。”埃斯頓財務總監何靈軍介紹道。走進企業,從自動化核心部件及運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機器人工作站到智能制造系統的全產業鏈,埃斯頓的87款工業機器人產品可以滿足從3kg到700kg的負載需求以及高速、高精度的操作需求。
埃斯頓與浦發銀行南京分行相識于2006年,于2014年首次開展授信合作,是分行的戰略客戶。在企業并購、擴大產能的關鍵階段,浦發銀行南京分行積極為其提供了流動資金貸款、并購貸款等服務。作為智能制造中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埃斯頓的供應鏈上下游涉及超千家客戶及800多家供應商,南京分行還為之提供了“浦鏈通”服務,并積極推進“惠鏈貸”。
跟隨手勢運動的靈活手,榫卯結構的關節控制器,自動巡檢倉庫的機器人正在履行責任……立志以應用場景為導向,做有踏實用途的產品,浙江弘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弘順智能”)是一家年輕的企業,也是“杭州六小龍”之一云深處科技的深度合作伙伴。依托股東浙江梧斯源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技術和研發實力,該公司專注于商用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制造,公司智能機器人可應用于養老、市政、軍工、電力運營商、醫療等多個領域。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以董事長陳鐵英的名字命名的智能養老巡護機器人“阿鐵”。“即使賠錢也要做,這也是我們改進技術的動力。”老齡化與少子化趨勢下,陳鐵英看到了失能老人群體的痛點,給“阿鐵”加上了手臂,并為了穩定選擇了圓形底盤而非“雙足”,以完成輔助癱瘓老人用藥、跌倒報警等一系列功能。目前,江浙地區50余家養老院已用上了“阿鐵”。考慮到公司的研發需求,浦發銀行杭州分行提供了1.2億元貸款助力公司發展。
投早投小支持藥企前期科研
生物醫藥行業關乎國計民生與國家安全,是未來產業中兼具戰略性與普惠性的重要領域。與其他科技行業類似,生物醫藥研發周期長,往往“十年磨一劍”。近年來,生物醫藥的早期研究因蘊含出色的科研潛力而備受關注,但同時因耗資高、回報期久,企業易面臨融資難題。
嘉晨西海(杭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嘉晨西海”)成立于2019年,是杭州市蕭山區重點培育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憑借國際領先的mRNA技術平臺和產業化能力,其已成為全球mRNA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嘉晨西海擁有超6款管線藥物,全面布局腫瘤創新藥、疫苗、消費醫療領域。管線產品中,多個為全球首創或同類最優。
“對于科技型企業而言,股權融資是較為傳統的業務投資模式,但我們認為研發貸款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升值空間,在分行各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僅耗時3天便完成了對嘉晨西海的授信批復。”浦發銀行杭州自貿區支行行長賈征凱說道。
據了解,浦發銀行杭州分行為嘉晨西海提供綜合授信6000萬元,品種包括“浦研貸”等,助力公司藥品研發。此外,針對嘉晨西海的跨國業務,浦發銀行還為之開立了美元和人民幣資本金賬戶。目前,浦發銀行杭州分行正與之洽談管理層股權激勵計劃系統、跨行代發加載等。
生物醫藥的早期研究離不開動物實驗,研發用的小鼠也有講究。
“新藥研發中最大的杠桿是在臨床階段,因為需要人的參與,臨床階段的樣本非常昂貴,往往占整個研發投入的70%,失敗率也較高,研發新藥像在‘開盲盒’。”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集萃藥康”)董事會秘書王逸鷗介紹道,“因此,臨床前的動物實驗就像模擬考試,我們希望通過增加前端改造的支出,將動物實驗的準確率盡可能提高,這樣既是對人負責,也是對實驗動物負責。”
據了解,集萃藥康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小鼠資源庫,擁有小鼠品系近22000種,可以快速地給其下游客戶提供所需的產品。同時,公司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可以給客戶提供小鼠模型定制業務,一般研發周期為3—4個月,目前已是國內實驗模型小鼠市場的領軍企業。
2019年,集萃藥康開啟國際化進程,目前在美國、歐洲、韓國、日本設有子公司或辦公室,并將首個海外生產設施落地圣地亞哥,于2024年一季度啟用,歐洲產能也已進入規劃,海外客戶數量持續擴容中。為助力企業發展,浦發銀行南京分行為其提供了1億元授信額度。
全方位泛金融服務支持
作為業內較早開展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探索的國有商業銀行,浦發銀行歷來高度重視科技金融業務的拓展與升級。
2023年11月,浦發銀行圍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五篇大文章”、服務好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確立了全行“數智化”戰略,明確了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財資金融“五大賽道”,并把科技金融作為戰略第一主賽道加以深入推進。
在“數智化”戰略引領下,浦發銀行不僅強化了科技金融頂層設計,創設了“商行+投行+生態”綜合化服務模式,形成了“股債貸保租孵撮聯”一體化服務體系,構建了以“總行紅藍專班、科技金融部+重點科技分行+百家科技特色支行”為一體兩翼的“雙菱形”組織結構,更協同上海科創銀行、上海信托等集團子公司,持續開展一系列服務、模式、機制創新。
“從當前科技金融發展的趨勢來看,銀行已經成為泛金融服務公司,從單一的信貸投放轉向對企業的全方位服務。例如,基于科技企業和傳統企業的區別,對產品進行創新改造。再如,引進銀行、集團及非銀資源協助科技企業的成長,協助政府補貼落地、對接投資人和商機等。”浦發銀行總行科技金融部副總經理鐘泉表示,“關鍵在于服務的‘質’,我們可能無法解決科技企業百分百的問題,但會以自身資源匹配的能力盡可能解決企業痛點。”
“支持早期企業,我們所說的早期企業,包括尚未盈利甚至沒有收入的民營科技企業,所說的支持也并非僅僅是小額的短期貸款,也包括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的中長期貸款。”浦發銀行杭州分行科技金融部負責人陳珂說道,“行業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我們將不斷加強知識庫積累和方法論的精進,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浦發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超24萬戶,包括全國超過7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科技金融貸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口徑)增長超1000億元,余額突破1萬億元,居股份制銀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