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新三樣”的加速出海,到電影、游戲等文化產業的國際化布局,中國企業正在多個領域打開新的全球化局面。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在投洽會上聯合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占全球份額11.9%,連續13年列全球前三,2024年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3.14萬億美元,連續8年排名全球前三。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了解到,多家會計事務所參與“服貿無界·鏈通世界:專業服務助力中國企業出海”聯合倡議,通過跨境審計、稅務咨詢與合規管理等專業服務,為中國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圍繞企業出海的行業分布特點、并購整合趨勢及政策支持等問題,記者專訪了致同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惠琦。
出海3.0時代:技術+品牌+生態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從行業分布來看,主要呈現出哪些特點?
李惠琦:當前,中國企業出海已從傳統的貿易輸出,進入“技術+品牌+生態”協同輸出的3.0時代,行業分布也呈現出明顯的高端化、多元化、生態化特征:
一是“新三樣”領銜高技術出海。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汽車成為助力,實現從產品貿易到全產業鏈輸出的跨越。
二是跨境電商持續驅動消費出海。中國品牌在服裝、電子消費品、家居用品等領域占據主導,借助跨境電商平臺直達全球消費者。
三是專業服務與軟實力輸出提速。審計、咨詢、法律等專業服務跟隨客戶出海,形成生態協同效應。
《中國經營報》:企業在選擇出海目的地時,通常會根據供應鏈布局和客戶群體作出哪些考慮?
李惠琦:企業在選擇出海目的地時,已形成一套較為系統化的決策框架,戰略考量日趨精細化。
從供應鏈維度看,一是規避貿易壁壘,采取“中國+1”策略,在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布局產能,應對某些市場高關稅等貿易壁壘。二是貼近資源與市場輻射,新能源企業傾向于在擁有豐富鋰、鎳等礦產資源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投資設廠,以降低原材料成本和運輸風險。“區域一體化”也是關鍵趨勢,如選擇在匈牙利建廠,可以高效輻射整個歐洲市場。三是追求集群效應,有限選擇產業配套成熟區域,如寧德時代選擇匈牙利,嵌入國際客戶的供應鏈集群。
從客戶維度看,一是實施市場分層策略,企業普遍采取“成熟市場”“新興市場”并行策略。在發達國家市場,核心是品牌提升和技術對標;在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則更注重渠道下沉和規模擴張。二是推進深度本地化運營,成功的出海企業不再是簡單的銷售產品,而是深度融入本地。人才本地化、研發本地化、生產本地化已成為核心戰略。
中企海外并購總額大幅上升
《中國經營報》:當前企業在境外的并購和整合呈現什么趨勢?在操作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哪些風險?
李惠琦:中企海外并購呈現新興市場活躍、大額交易增多、估值更趨務實等特點。
從跨境并購目的國來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呈上升趨勢,東南亞、拉美、中東和非洲四大新興市場正在成為重要目的地。買賣雙方估值預期正在縮小,優質標的已開始推向市場。
從并購規模與結構來看,2025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購總額大幅上升,雖然交易數量略有減少,但大額交易明顯增多,顯示出結構更集中、戰略意圖更清晰。
不過,企業在境外的并購和整合需要重點關注三類風險。
首先是地緣政治與監管風險。特別是在高科技、技術設施等領域,東道國審查日益嚴格。其次是并購后整合風險。這是決定并購成敗的關鍵,主要集中在文化整合、管理對接等方面。最后是財務與估值風險。需對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開展深度盡調,警惕隱性負債和虛增資產。同時,融資方案需充分考慮匯率波動、利率變化的影響,靈活運用跨境融資工具。
《中國經營報》:從國內層面看,目前有哪些政策措施在支持或引導企業出海?
李惠琦:國家通過多層次政策體系支持企業出海。
在金融信貸支持方面,推出多種政策性金融產品,專門解決中小外貿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相關機構也積極提供內保外貸、跨境并購等金融服務,支持民營企業出海項目。
在跨境投資便利化方面,拓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政策涵蓋上海、江蘇、廣東、北京、浙江等地,為跨境資金流動帶來極大便利;簡化ODI(境外直接投資)備案流程,如南沙的“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實現了“一口咨詢”,一站式材料輔導及備案進度跟蹤,大幅提升了企業效率。
在市場開拓與服務保障方面,鼓勵企業“借展出海”,支持各地組織企業參展,并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展示對接平臺。比如服貿會也是通過其廣泛的國際影響力、豐富的活動設置和完善的保障措施,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開拓市場、獲取服務、提升能力的綜合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