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銀行接連披露兩則公告:任職17年的副董事長HoWaiChoong(何維忠)因退休正式卸任全部職務;成都市國資委旗下兩大平臺披露增持進展,合計增持超1.6億元。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人事更迭+國資加碼”在同一時段落地,既意味著成都銀行與戰略投資者豐隆銀行的“引智”合作進入新階段,也釋放出地方政府對公司中長期價值持續看好的信號。
外籍高層“功成身退”
9月5日,成都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副董事長何維忠因退休于近日向董事會提交書面辭呈,申請辭去副董事長、董事等職務,自2025年9月4日起生效。何維忠辭任后,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簡歷資料顯示,何維忠,1955年7月出生,馬來西亞國籍,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金融與企業會計專業畢業,工商管理碩士。他曾任馬來西亞美國運通公司多個經理職務、花旗銀行馬來西亞分行副行長、花旗銀行臺灣區分行副行長、花旗軟件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董事、四川錦程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等職務;曾兼任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金融信息工程系系主任,授課并擔任研究生導師。
2008年6月起,何維忠開始擔任成都銀行副董事長,同時兼任馬來西亞豐隆銀行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在公告中,成都銀行明確肯定其貢獻——從“引資”到“引智”,在數字化建設、風險控制、公司治理等關鍵領域“傾注大量心血”,更關鍵的是,作為成都銀行與豐隆銀行的“重要溝通紐帶”,其推動雙方實現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治理經驗輸出,往往隨合作深化進入‘消化吸收期’。”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何維忠任職的17年,恰好覆蓋成都銀行從引入外資到內化經驗、再到建立自主治理體系的全過程,其離任可視為該行“完成外資經驗轉化,進入自主優化新階段”的標志。
國資股東合計增持超1.6億元
就在何維忠退休公告披露前一日,9月4日,成都銀行披露了國資股東的增持進展:成都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實際控制的成都產業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成都欣天頤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增持合計金額超過1.6億元。
增持完成后,兩家國資平臺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提升:成都產業資本集團持股比例升至5.84%,成都欣天頤持股比例升至3.90%,且雙方均承諾在法定期限內不減持。回溯來看,此次增持是2025年4月9日國資增持計劃的落地動作。當時成都銀行公告稱,成都市屬國企擬在2025年內合計增持不超過2%股份,目前計劃時間尚未過半,已快速完成逾一成目標,顯示出國資對估值與中長期業績的信心。
人事補位或打開業務新空間?
有業內分析認為,此次“人事更迭+國資增持”的組合動作,或將為成都銀行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公開信息顯示,成都銀行成立于1996年底,是四川省最大的法人銀行。近年來,成都銀行深耕成渝雙城經濟圈,推動“精細化、數字化、大零售”三大轉型與“七大管理能力建設”。
年報顯示,2024年,成都銀行取得歷史最佳業績,資產總額、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分別達到了12500億元、8800億元和7400億元的新臺階,連續四年實現千億級增長。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突破了220億元和120億元關口。
在規模快速擴張的情況下,成都銀行資產質量也持續領跑行業。年報顯示,2024年該行不良貸款率連續第九年下行,降至0.66%的歷史低位,較行業平均水平優勢顯著。與此同時該行撥備覆蓋率高達479.29%,風險抵御能力保持上市銀行第一梯隊。成都銀行在年報中表示,這主要得益于該行“精細化+智能化+數字化”風控體系的深度賦能,而這一體系的構建,與何維忠任內引進的豐隆銀行風險管理經驗高度相關。
回溯雙方合作起點,2007年10月,成都銀行與豐隆銀行在成都正式簽訂認股協議。當時,豐隆銀行以等值人民幣19.5億元的外匯資金,認購成都銀行新增6.5億股股份,持股比例達19.99%,成為成都銀行第二大股東,也是首家投資中國內地銀行的馬來西亞金融機構。自2008年底起,雙方在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內部審計、財務會計、信息技術、業務發展等領域開啟數十年全方位戰略合作。2010年3月,豐隆銀行還與成都銀行合資設立了四川錦程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
如今隨著何維忠的退休,豐隆銀行在成都銀行董事會的席位補位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據了解,成都銀行已確定新的非獨立董事候選人名單,并定于9月22日召開202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選舉非獨立董事2人的議案。
有業內分析認為,隨著國資話語權提升,市場對成都銀行在地方基建、綠色金融、科創貸款等領域的資源獲取能力抱有更高期待。而外資董事席位可能出現的新面孔,則有望為下一步國際業務合作打開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