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團(SZ.000333)交出了一份歷史最佳半年報。
8月29日晚,美的2025年業績出爐。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523億元,同比增長15.7%;實現歸母凈利潤為260.14億元,同比增長25.04%;實現扣非凈利潤為262.35億元,同比大漲30.0%。亮眼業績支撐下,美的再次追加中期現金分紅,每10股派發現金5元。
在面臨外銷關稅擾動、內銷價格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的上半年各項業績指標依然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展現出行業龍頭的經營韌性。業內人士預計,若下半年保持相近增速,去年營收剛破4000億元的美的集團,有望在2025年營收再上一個臺階,突破5000億元。
多元化戰略進入收獲期
隨著業績答卷揭曉,家電下半場的競爭格局也逐漸清晰:一方面,行業競爭邏輯正在從拼規模擴張轉向拼價值升級,價格戰的邏輯已不再適用;其次,傳統大家電不能再局限于硬件本身,需從單一功能向場景解決方案轉型。換言之,傳統家電企業在新競爭維度下的布局深度,直接決定了自身未來的生存質量。
打開美的2025年半年報,公司To C與To B業務齊頭并進,從消費電器到工業科技,多元化戰略的豐收成色愈發鮮明。
一方面,To C業務作為集團壓艙石,智能家居板塊上半年貢獻1672.01億元收入,占總營收比重達66.58%,同比增長13.31%。
依靠多元品類和全渠道優勢,美的持續穩固行業龍頭地位,市場份額領跑行業。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國內電商銷售額占比超50%(含下沉市場),美的系產品在京東、天貓、抖音、拼多多等線上平臺,以及KA賣場、經銷商等線下渠道均穩居家電銷售額榜首,“618”大促期間更是連續13年蟬聯全網總銷售額行業第一。
另一方面,美的To B業務強勢發展,成為帶動公司整體增長的新引擎。
上半年,美的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收入達645.39億元,同比增長20.79%,業務占比從2020年的18.5%躍升至2024年的25.5%,成為集團名副其實的“第二增長曲線”。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板塊、智能建筑科技板塊營收219.58與195.10億元,增速28.61%與24.18%。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更是達150.72億元,同比增長8.33%。
在細分賽道上,美的多點取得突破。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板塊中,美的家用空調壓縮機全球市占率第一,電動汽車壓縮機國內市占率超5%,儲能業務上國內中標中廣核10.5GWh項目、海外拿下德國、波蘭等多國訂單。
智能建筑科技板塊中,美的商用多聯機、離心機組國內市占率雙第一,菱王電梯發貨量同比增超40%,還通過收購瑞士ARBONIAClimate、拿下新加坡最大的政府組屋制冷項目打開海外市場。
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美的依托庫卡、瑞仕格品牌優勢,庫卡工業機器人中國市占率提升至9.4%,新品KMRiisyCRAMR更通過歐洲認證,商業化步伐持續加快。
制造業的下半場,拼的不再是規模擴張的速度,而是上下游產業做精的深度與廣度。當眾多企業囿于價格戰困局,美的在主動重塑全球化科技集團的邊界,不斷開辟新的增長空間。其背后的本質,是對多元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以及在技術上的長期積累。而這兩大能力,正是美的作為一家擁有57年沉淀的科技集團所獨具的核心競爭力。
全球化與高端化成效斐然
全球化與高端化是美的另一大王牌。
從地區營收結構來看,美的上半年海外收入達1071.93億元,同比增長17.70%,增速超國內市場(14.05%),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2.69%。
當海外市場成為家電巨頭的“必爭陣地”,美的全球化進程依然成效顯著。在美的的國際版圖中,公司多個品牌與品類在當地市場登頂。
數據顯示,美的美洲市場家用空調穩居南美銷量第一,北美整機銷售額蟬聯行業榜首;亞太市場冰洗產品在馬來西亞市占率升至第一,冰箱在泰國、越南分別拿下第一和第二;在歐洲,PortaSplit分體空調熱銷,MBTClimate推出本地化解決方案;在中東非,埃及市場的空調多年保持第一,沙特大烤箱、南非洗衣機也穩居前列。
海外自有品牌(OBM)業務的快速增長也成為公司另一大亮點。公司OBM業務收入已占智能家居海外收入的45%以上,主要以東芝、美的及Comfee品牌為主,旗下高端品牌“COLMO+東芝”成績突出,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超過60%。
具體而言,COLMO以AI科技家電為定位,目前品牌店已超1700家覆蓋280余座城市,會員近300萬人,人群資產同比增長110%。東芝則主打藝術品家電,在日本本土市場六大品類市占率提升至16%,國內冰箱零售額同比增長50%(日系品牌排名第一),洗衣機純平全嵌系列銷量更是大增150%。
這份出色的全球成績單背后,是美的本土化戰略深耕的結果。截至2025年6月,美的全球研發人員超2.3萬名,公司以順德、上海為核心,海外覆蓋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四大研發中心,真正實現“本土化創新+本土化自造”的雙落地。
產能上,美的的供應鏈模式也逐漸從過去的“中國供全球”,轉變為“區域供區域”,2025年,美的在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埃及、沙特等國家持續擴大產能,印度制造基地年產能已突破500萬,本地的交付周期也平均縮短了20%。
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美的的全球化3.0布局正進入收獲期。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報發布的同時,美的宣布聘任王建國為執行總裁。王建國在冰箱、空調及國際業務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此次履新也有望帶領美的邁向新高度。
發力機器人掘金未來
2025年被業內稱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
當家電與工業市場逐步觸及“增長天花板”,全球AI技術的突破讓機器人產業正成為制造企業突破困局的關鍵賽道。
擁有57年制造積淀的美的集團,憑借前瞻戰略布局與長期技術投入,已成為這一賽道中的佼佼者。
2017年,美的以300億元收購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企業之一的德國庫卡集團,由此為機器人研發與產業化打下堅實基礎。此后,美的又設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聚焦核心部件研發、家電機器人化和整機開發三大方向,加速在數據、人力、算法、算力四大維度的優勢沉淀。
正因如此,當人形機器人時代加速來臨,美的得以迅速迎頭趕上。根據MIR睿工業統計,2025年上半年,庫卡工業機器人國內市場份額穩步提升至9.4%,實現銷售收入與訂單規模雙增長,海外業務占比明顯提升。其中,庫卡中國收入貢獻接近30%。在庫卡的助力下,截至2025年6月,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已接近650臺/萬人。
與此同時,美的龐大的制造工廠與海量產線數據,為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提供了天然優勢。2025年上半年,美的人形機器人已率先實現工廠場景落地,并與業務系統形成閉環。
今年5月,美的人形機器人在洗衣機荊州工廠“上崗”,承擔品質巡檢、機器運維、設備檢修、工件搬運等任務。該工廠因此獲得“全球首個多場景覆蓋的智能體工廠”認證。該智能體工廠的14個智能體覆蓋38個核心生產業務場景,并在“美的工廠大腦”的統一協同下,深度融合制造經驗、大模型技術與具身機器人能力,具備從感知、決策、執行、反饋到持續優化的端到端能力。
應用也不限于工廠。在商業場景上,美的已著手開發面向門店的機器人產品,預計將在下半年落地,為用戶提供導覽、家電操作演示等服務。
而在機器人核心部件領域,美的亦進一步深化新能源與工業技術協作領域,2025上半年,該公司出貨量超過3萬,同比提升顯著;同時在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諧波減速機等領域持續發力,并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關節模組以及具備靈巧操作能力的仿生手(靈巧手)上加大研發投入。
機器人領域的厚積薄發離不開美的對研發的高額投入。財務數據顯示,近三年美的研發投入累計超過430億元,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為88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4%。
過去,消費者對美的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傳統家電產品上,“家電制造商”幾乎成為外界對其的固有標簽。但今天,美的早已擺脫這一的單一身份,通過在工業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AI與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的持續投入,不斷拉高價值鏈位置,從技術、產業、全球化多維度構筑護城河,美的已逐漸完成從家電巨頭到全球化科技產業集團的進階。
或許正如美的管理層所強調的那樣,家電只是美的與用戶建立聯系的起點,而真正的未來在于以科技賦能產業和社會,打造覆蓋家庭、工業、能源、建筑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這意味著,美的所處的行業邊界正在被重塑,其成長空間也有望從存量競爭的家電市場,擴展至規模更為龐大的全球科技產業版圖,釋放出成倍級的增長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