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消費、儲蓄和投資意愿方面,居民偏愛的前五位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非保本理財”“基金信托產品”“股票”“債券”和“非消費型保險”,選擇這五種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別為34.8%、24.7%、16.3%、15.3%和9.8%。
銀行非保本理財是指銀行不承諾保障本金和收益,實際收益由投資項目表現決定的理財產品。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認為,這類產品受到投資者青睞,主要在于收益潛力相對更高,有機會更好地實現財富增值,同時投資策略能隨市場變化調整,更具靈活性。此外,其投資范圍廣泛,涵蓋多種資產,投資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豐富了投資渠道。從市場層面看,銀行非保本理財順應了投資者對多樣化收益的追求,滿足了不同投資偏好人群的需求。對銀行而言,這類產品能降低自身風險壓力,提升資金運作靈活性,也符合監管對資管業務的導向。
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作為資產管理類產品,本身均為非保本產品,與其他資管產品相比又相對穩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分析,今年以來,受存款利率下行推動居民存款向理財市場轉移、銀行理財公司積極創新產品服務客戶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規模持續穩定增長。
從規模來看,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30.67萬億元,較去年年末規模增長約0.7萬億元,行業吸引力持續增強。張翹楚認為,銀行理財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持續發力,在綠色金融、區域發展等重點領域的布局方向不斷深化,既響應國家政策目標,也實現了行業發展與實體經濟需求的良性互動。
不過,從《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披露的理財產品類型結構看,截至今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9.8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20%;而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
在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的背景下,銀行理財應順應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策略,滿足居民家庭理財投資多元需求。婁飛鵬建議,在固收類理財產品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銀行理財有必要適當發展權益類理財產品,豐富產品類型更好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投資需求,同時也有助于為權益市場發展提供長期耐心資本。在此過程中,銀行理財需要加強投研能力建設,創新權益類或掛鉤權益類理財產品。
“受年內權益市場回暖的正向驅動,以‘固收+權益’為代表的含權類理財產品,也呈現出持續豐富的發展態勢,相關產品的研發與供給力度也有所加大。”張翹楚認為,發展權益類理財可優先立足市場整體風險偏好,以“固收+權益”類和低含權混合類產品作為擴張重點,以中高含權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為輔,循序漸進推進,同時細化產品層次,開發紅利、科技等主題產品。在投資方式上,被動投資仍是重點發展方向,還可利用定增、打新基金等靈活載體拓展投資空間。
資管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行業打破剛性兌付,理財機構要盡快完善權益類產品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專家建議,在信息披露方面,需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募集期明確產品類型、投資范圍、業績比較基準等,清晰呈現產品中各類資產的構成情況等,讓投資者直觀了解產品特性。在風險提示方面,需明確告知投資者權益類產品風險特征,在銷售各環節通過合同、銷售人員講解等多途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充分揭示風險,避免誤導銷售,確保投資者對風險有清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