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份債券市場“科技板”正式落地以來,各類市場主體發行的科技創新債券(以下簡稱“科創債”)不僅規模不斷攀升,發行節奏也持續加快。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8月27日,全市場已累計發行科創債814只,發行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充分體現出市場對科創領域融資需求的積極響應。
34家銀行已參與發行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8月27日,參與發行科創債的銀行機構數量已擴容至34家,發行總規模達2273億元。從發行主體類型來看,覆蓋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
具體來看,國有大行與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憑借資金實力,發行規模始終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6家國有大行合計發行規模達1150億元;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浙商銀行、華夏銀行、渤海銀行6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合計發行規模為550億元。
與此同時,部分區域性城商行對科創債發行也表現出較高熱情。截至目前,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重慶銀行、徽商銀行等18家城商行已陸續參與發行,合計發行規模達515億元,成為服務區域科創企業融資的重要力量。
對此,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背后主要有三大驅動因素:一是制度創新與激勵,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于5月份聯合發文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將商業銀行納入科創債發行主體,還配套了即報即審、減免手續費等政策,降低銀行發行門檻與成本,提升其發行意愿;二是資金端支持,政策鼓勵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配置科創債,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穩定的增量資金,降低了銀行發行難度;三是響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要求,銀行當前正面臨凈息差收窄、傳統信貸業務承壓的挑戰,發行科創債不僅能幫助其以較低成本獲取中長期穩定資金,還可將資金定向投放至科創企業,解決其融資難題,最終助力金融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較少涉足科創債發行的農商行,近期也逐步加入到發行陣營當中。例如,南海農商銀行、瑞豐銀行、成都農商行已順利完成科創債發行,合計發行規模為38億元,標志著銀行科創債發行主體進一步向縣域市場下沉。
明明認為,有三方面核心因素共同推動了農商行入局科創債發行:一是監管引導明確,監管層明確鼓勵更多地方性金融機構參與科創債發行,通過差異化布局更好滿足區域性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二是農商行自身優勢契合,農商行深耕本地市場,具備天然的“地緣優勢”與“人緣優勢”,作為服務縣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主力軍,其對本地特色產業、科創企業經營狀況及融資需求的了解程度更深,能夠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服務;三是銀行自身發展需求,農商行可借助科創債發行實現業務突破,不僅能優化自身負債結構,還可以通過資金投放深度綁定本地高成長科創企業,逐步擺脫傳統業務模式下的增長瓶頸,為自身長期發展注入新動能。
積極創新交易機制
銀行作為科創債發行的核心參與主體,在推動發行端規模持續擴容的同時,還積極投身科創債交易機制創新——通過深度參與市場交易、優化服務模式,為科創債市場注入關鍵流動性,進一步完善市場生態體系。
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推進債券市場“科技板”建設的政策背景下,科創債交易機制創新近期迎來實質性突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近日已正式上線兩只科創債標準籃子,銀行機構在此次機制落地中承擔關鍵角色:上海銀行以首批做市商身份,參與銀行間市場科創債標準籃子上線交易;廣東華興銀行則在成為企業科創債標準籃子首批做市商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大灣區企業科創債籃子”,滿足投資者“一鍵配置”區域優質科創資產的需求。
在明明看來,銀行參與科創債交易機制創新,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方面,作為首批做市商,兩家銀行能夠率先建立相關市場影響力,積累交易數據與客戶資源,在細分領域建立先發優勢。同時,通過提供買賣雙邊報價,銀行可以賺取穩定的買賣價差收入,并且可以將做市業務與銀行的債券承銷、資產管理等業務建立協同效應,為客戶提供全流程服務,增強綜合競爭力。
“而挑戰方面,科創企業普遍具有‘高成長、高風險、輕資產’的特點,其債券的信用風險定價遠比傳統債券復雜,銀行需要建立一套適應科創企業的信用評估和估值模型,這對銀行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市場培育初期,科創債的流動性可能不如傳統利率債,做市商需要持有一定的債券庫存以維持市場流動性,將為其帶來庫存市值波動的風險。”明明說。
針對銀行如何在科創債業務中實現差異化發展,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執行總監李柯瑩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各類銀行需結合自身定位、資源稟賦,在客群、產品、服務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例如,國有大行可發揮“全鏈條服務”優勢,聚焦國家級科創項目;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可強化“創新能力”,深耕細分科技賽道;城商行可聚焦“區域產業集群”,服務本地科技型中小企業;農商行可深耕“縣域科創”,對接特色農業與小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