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登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布公告,公開轉讓2025年第6期至第12期共7期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項目。從價格維度看,此次轉讓折價力度較大,多期項目的轉讓起始價不足未償本息總額的0.15折。
據梳理,2025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密集推進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工作。不僅整體轉讓規??捎^,折價力度也較以往顯著加大。
大規模、低折扣轉讓
從上述公告看,華夏銀行此次批量轉讓的不良貸款的未償本金總額合計44.83億元,未償利息總額合計63.05億元,未償本息總額共107.89億元。這7期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轉讓項目將于本月下旬開展線上公開競價,起始價合計2.45億元,約為未償本息總額的0.23折。
2025年以來,銀行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節奏明顯加快,百億元以上規模的轉讓項目頻現,且普遍以低折扣成交。銀登中心公布的信息顯示,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等多家銀行已密集發布公告,掛牌轉讓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項目。其中,多家銀行的轉讓規模達百億元,且競價起始價相對未償本息總額的折扣力度較大,有部分項目起始價低至總額的0.2折左右。
銀登中心近日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統計》顯示,2025年一季度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成交規模達370.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3億元增長7倍有余;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貸款轉讓規模為51.9億元。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部分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折扣率較低,核心在于資產回收預期差與時間價值損耗。逾期時間長、借款人資質弱、分布分散,疊加法律追償難度大,銀行急于出清,受讓方議價能力增強,壓低價格。
探索多元化路徑
對于當前信用卡不良貸款密集掛牌轉讓的現象,田利輝表示,這折射出信用卡業務的核心痛點——過度依賴增量擴張、風控能力薄弱、催收效率偏低。此前銀行業“發卡競賽”導致客戶質量良莠不齊,而信用卡作為無抵押貸款,其催收高度依賴司法程序,回收效率難以匹配高風險客戶的實際價值,多重因素疊加下,最終導致了高頻次、大力度的不良貸款轉讓。
從銀行動機來看,田利輝認為,批量轉讓不良貸款兼具短期“清庫存”與長期“調風控”的雙重作用。短期層面,受前期過度授信影響,信用卡風險集中釋放,銀行需通過轉讓快速優化資產質量;長期層面,這一行為更體現出行業發展邏輯從“增量擴張”向“存量經營”的關鍵轉變,行業進一步聚焦優質客戶。
關于未來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節奏,上海冠苕信息咨詢中心創始人周毅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短期內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的轉讓節奏或維持當前水平,甚至可能進一步加快。銀行需持續優化資產質量、降低不良貸款率,以更好地符合監管要求與應對市場競爭壓力。
在處置渠道創新上,田利輝提到,除批量轉讓外,商業銀行正積極探索多元化路徑以提升不良資產回收效率,包括推進不良資產證券化、開展債務重組、借助AI技術賦能催收、建立“催訴調一體化”合作處置機制,以及嘗試不良資產跨境轉讓等,通過多維度舉措進一步拓寬處置空間。
從長期治理角度,田利輝表示,銀行需從源頭減少不良貸款產生,以緩解后端處置壓力:前端需優化客戶篩選,搭建動態授信模型;中端要強化場景風控,設計剛需消費場景;后端需完善退出機制,對高風險客戶主動降額或關閉賬戶。同時,還需推動消費金融健康發展,聯合監管引導理性消費,降低合規客戶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