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券市場顯著承壓,對此,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表示:一方面,債市收益率大幅上行帶來資本利得虧損;另一方面,傳統的債市投資邏輯失效。理論上而言,當前債市定價的三要素——資金面、基本面和政策面均支持利率下行,但市場進入了由風險偏好單變量決斷的定價狀態,使得“看股做債”走向極致。
展望后市,機構認為,最悲觀的階段或已經過去,債市有望回歸自身的定價邏輯。在債市大幅調整后,無論是交易型機會還是配置型機會都已顯現。
債市演繹“看股做債”邏輯
近期股票市場的行情壓制了債券市場的表現,債市長端調整尤為顯著。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8月以來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下跌0.76%,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下跌2.64%。債券基金業績受到較大拖累,逾七成純債型基金收益為負。
具體來看,截至8月22日,有業績統計的2455只純債型基金(按基金主代碼統計),8月以來的平均收益為-0.18%。其中,1725只基金的凈值下跌,占比為70.26%,近50只基金跌幅超過1%。不少基金甚至已經跌去了今年以來的漲幅,478只基金的年內收益告負。
分類型來看,中長期純債基金表現相對更弱,在2065只該類型基金中,有1587只凈值下跌,占比為76.85%,平均收益為-0.22%。相比之下,390只短期純債基金中有138只凈值下跌,占比為35.38%,平均收益在0附近。
近兩個月來,資金從債券市場流出明顯,多只債券基金遇到大額贖回。據不完全統計,7月初至8月25日,有近60只基金因發生大額贖回而發布提高基金份額凈值精度的公告。其中,股票型基金僅有6只,其余均為債券型基金。
對于債市調整的原因,國泰基金分析認為:近期股票市場的上漲顯著分流了債券市場的資金,機構大類資產配置向股市傾斜,持有長久期債券的交易盤主動調整持倉結構。方正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李清荷表示,近期市場資金面偏緊,機構“情緒性”拋售升級,比如基金通過“買短賣長”降低久期,券商自營也有大量賣盤,推動了市場調整。
在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譚逸鳴看來,當前基本面對債市并無明顯利空,資金利率也維持低位,央行亦開展買斷式逆回購操作等,但債市表現仍然偏弱,意味著當前債市的主導邏輯正在發生轉變,主要受制于風險偏好提升下的資產再配置行為,或折射出當前債市所依托的宏觀敘事基礎已出現變化。
“股債蹺蹺板”效應將減弱
雖然債市近期因“股債蹺蹺板”效應承壓,但上周三和周五上證指數漲超1%的兩個交易日,債市調整幅度卻較為有限。8月25日則呈現“股債雙強”格局,股市延續上漲,3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行4個基點。國盛證券楊業偉固收團隊稱,這顯示出債市對股市的敏感度存在下降跡象。
“前期股市對債市形成較大壓力,主要緣于交易型機構持倉較高,對市場影響顯著。同時,大量配置型機構資金并未隨之波動,這構成了債市的基本穩定力量。隨著債市不斷調整,交易型機構被迫快速減倉,其邊際影響將逐步減弱。”楊業偉團隊認為,未來交易型機構進一步減持的空間已有限,債市演繹有望回歸自身的敘事邏輯,對股市的敏感度將逐步下降。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表示,上周債市已近乎走出獨立行情,反映出當前各品種收益率或已具備初步性價比,配置力量在進場。同時,機構的定力也在增強,比如上周基金凈賣出的規模遠小于7月下旬的情形。他認為,隨著美國回歸降息通道,全球降息的壓力得到緩和,國內降準降息、央行重啟買債等系列“寬貨幣”政策空間將相應打開;且經歷跨月后,9月初資金利率或將重回低位,對債市也形成一定支撐。
“每調買機”策略延續
“每調買機”是一種逢低加倉的交易策略。隨著債市持續調整,資金開始逢機買入。Wind數據顯示,上周30年國債ETF、30年國債ETF博時分別凈流入34.7億元和24.9億元,科創債ETF招商和科創債ETF鵬華也分別凈流入26.8億元和22.9億元,在全市場ETF中均位居前十。
興證固收團隊表示,債券產品出現一定贖回壓力,但銀行理財規模整體保持穩定,資金并未大規模從債券產品和銀行理財流向權益市場。超長債大幅調整后,30年國債ETF甚至涌入大量抄底資金,說明債市不缺增量資金,收益率調整至一定位置后仍有大量資金流入。
展望后市投資策略,其認為總體應保持防御思維,擇機把握超跌后的修復機會。10年期國債收益率調整至1.8%附近后,或已經具備交易反彈的波段機會。在負債端穩定的前提下,短久期信用債仍然具備抵御波動的價值。
李清荷也表示,短期波動并不改變長期方向,當前的債市調整恰是配置機會:對于交易型資金,可關注利率沖高后的回調窗口,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臨近1.8%的位置時具備布局價值;對于配置型資金,建議堅定持有高評級信用債與中短端利率債,以鎖定票息收益。“在這個階段更要沉住氣,不宜輕易離場,隨著時間推移,債市的投資價值越往后越值得期待。”李清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