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韓國外交的一個關鍵交匯點,面向日、美、中三個大國的高層接觸幾乎同步進行。
當天,總統李在明帶著17年來首份韓日首腦間共識文件結束訪日之行;接著馬不停蹄趕赴下一站美國;同時,總統特使團開啟訪華之旅,后續可能還有國會議長“接棒”來華出席九三閱兵活動。
上任僅兩個多月,李在明的“大國外交”似已布局落子,背后暗藏哪些考慮?
對日:大膽與實用
24日,李在明為期兩天的對日“穿梭外交”落幕。
前一天,李在明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了小范圍會談及擴大會議,持續交流約2小時。雙方討論了雙邊關系、韓美日合作以及朝鮮問題等廣泛議題。
會后,兩國首腦發表聯合新聞公報。
日本輿論稱,這是兩國領導人17年來首次發表全面涵蓋雙邊關系的首腦間共識文件。
根據公報,雙方一致同意穩步推進“面向未來”的雙邊關系。
具體共識與舉措包括:在安全等領域加強戰略溝通與合作;推動氫能、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就地方振興、少子老齡化等共同課題建立兩國政府間磋商機制;擴大針對年輕人的工作假期簽證制度,進一步推動雙方人員交流等。
李在明此次訪日關注度極高,不亞于前任尹錫悅的“破冰之旅”。一來,此訪打破慣例、創造幾個“首次”:兩國建交60年來韓國總統首次“先日后美”將日本作為首訪國、自2008年以來首次發表聯合新聞公報;二來,李在明對日態度與上臺前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從將日本定為優先于美國的首訪國到發表聯合新聞公報,凸顯李在明主動引導并營造氛圍,其對日政策更顯大膽、實用。”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俊生說。
究其背后,有內外雙重原因。
內部,滿足保守派傾向于繼續發展與日本關系的訴求,以緩解政治極化,穩定國內政局。
外部,向日方表明一如既往重視韓日關系,安撫日方對其此前涉日負面言論的擔憂,以維護雙方在安全、經貿領域的廣泛共同利益。
同時,向日本“取經”,學習如何與特朗普政府相處,以便發展與美國關系。
“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外交首要方向都是發展并鞏固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且兩國在處理對美關系上面臨高度類似的現狀和環境。”
王俊生預計,接下來韓日關系發展會較順利,不確定性低,但歷史與領土問題仍是長期隱患。
對美:互利與矛盾
結束訪日后,李在明24日飛赴華盛頓,對美國展開為期三天的工作訪問。
韓國外長趙顯已先期抵達,并于22日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等官員會晤,協調定于25日舉行的美韓元首會談議程。
外界預計,韓美領導人將聚焦三項關鍵議題。
一是韓美同盟現代化。涉及靈活部署駐韓美軍、提升國防預算及防衛費等內容。
美國總統特朗普有意向韓國開列一長串“訴求清單”:包括考慮減少駐軍規模以實現戰略靈活性、呼吁韓方將防衛費分攤額從逾10億美元提升至50億甚至100億美元、將國防開支的GDP占比從3.8%增至5%。外界預計,雙方屆時少不了討價還價。
二是朝鮮問題。迄今為止,朝鮮未接李在明政府遞出的緩和關系的“橄欖枝”。
就在韓美峰會前以及兩國聯合軍演之際,平壤23日試射兩種新型防空導彈。
兩國元首料將就重啟韓朝甚至美朝對話以及加強美日韓合作交換意見。
三是經貿議題。包括細化關稅協議、加強半導體和造船等領域合作。
訪美最后一天,李在明將前往費城,參觀韓國船企韓華海洋收購的費城造船廠。
王俊生補充道,韓美峰會預計還會涉及中國問題,面對美國拉韓壓華,李在明政府如何回應值得關注。
還有評論稱,面對特朗普的“獅子大開口”及其不確定性,李在明此訪風險高、收益小。
王俊生認為,韓美在安全、經貿等領域有共同利益,但在同盟現代化、防衛費等問題上也存在矛盾。
“客觀來說,美韓關系并不對稱,美國擁有更多牌。”王俊生說,鑒于李在明高度重視韓美同盟,大概率會讓利,但也會維護韓國利益,關鍵要看首爾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對華:重視與平衡
同樣在24日,中韓建交33周年紀念日,韓國總統特使團將訪問中國。
特使團由前國會議長樸炳錫帶隊,成員包括多名“中國通”。
據韓國總統辦公室吹風,此行將強調兩國戰略伙伴關系持續發展的重要性。4天訪問期間,特使團將參加兩國建交紀念活動、會見中國外長等重要人士,并請中方人士向中國領導人轉交李在明親筆信。
繼特使團之后,作為韓國國家禮賓序列“二號人物”,國會議長禹元植有望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
王俊生表示,這一連串對華外交攻勢體現了李在明對華政策的“兩面性”——重視與平衡并存。
一方面,高度重視與中國關系。
李在明上臺前后釋放清晰且連貫的信號,強調務實處理對華關系,特別是提出要在經貿領域和朝鮮半島問題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中韓關系為此也呈現很多新跡象。
另一方面,在中美競爭背景下,平衡近期對日、對美外交活動。
但是,從李在明本人暫未訪華以及可能缺席九三閱兵等跡象看,李在明似乎也在刻意與中國保持距離,一定程度上或許是顧及對美關系,想讓美國放心。
總體而言,王俊生對中韓關系發展持積極樂觀態度,但也希望韓國政府與中國相向而行,處理對美、對華關系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將中韓關系置于韓美同盟框架下去處理。
“實用”背后的糾結?
輿論認為,韓國這波“大國外交”浪潮折射出李在明以國家利益為上的“實用外交”特色。
縱觀李在明競選期間以及執政后的外交政策闡述,雖有細微差異甚至回調,但核心未變,即強調“實用主義外交”,主張在維護韓國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外交多元化。這被認為與尹錫悅推行的“價值觀外交”截然有別。
但在王俊生看來,李在明并未全然拋棄前政府的外交政策,既有差異性也有延續性。
差異性體現在李在明更務實,這意味著不拘泥于意識形態,靈活施策,同時更注重“平衡”而非“一邊倒”。
延續性表現在都將美韓同盟作為外交政策核心,并重視韓日關系,甚至比尹錫悅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主要基于個人政治利益以及國內外政治的考慮。”王俊生說,一來穩固自身執政地位,二來因美強韓弱不得不看美國眼色行事,反映韓國對外政策仍缺乏獨立自主性。
王俊生進一步指出,“糾結”也可視為李在明政府外交政策的關鍵詞。
“李在明的對外政策呈現出‘既要又要’的糾結。”王俊生說,既要高度重視美韓同盟,又要重視韓日關系,同時還想發展好中韓關系,政策缺乏清晰主線與基本原則。
比如,韓國新任外長趙顯首次訪美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曾發表涉華不當言論,但之后韓國政府立即澄清,體現了韓國“既要討好美國又不愿得罪中國”的糾結心態。
不過,王俊生強調,李在明上臺僅兩個多月,外交政策尚未成型,還需持續觀察,不宜過早下結論。
韓國輿論似乎看到李在明外交擔子的沉重。有評論稱,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美國加征關稅、駐韓美軍防衛費分歧,再加上朝鮮核問題、韓日歷史遺留問題、俄烏沖突等,韓國外交可謂難題重重,李在明政府能否如其所言務實、靈活應對恐怕是一個艱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