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歐終于發布了貿易協議框架,但歐盟可能很難完成其中承諾。
根據美歐發布的聯合聲明,歐盟承諾在2028年前采購價值達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并在同一時期向美國戰略性行業投資6000億美元。此外,歐盟還將增加自美國采購軍事和防御裝備,以促進北約的防務合作。
意大利經濟與財政部前首席經濟學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實踐訪問教授科多尼奧(Lorenzo Codogno)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向歐盟提出了三項要求并均獲接受,包括歐盟對美投資、在美能源支出以及在美軍事裝備采購。然而,他認為歐盟在這三方面均面臨落實難度。
“或許特朗普覺得自己是對的,因為他在國內媒體上看到自己獲勝,并從歐洲人那里獲得了許多讓步。或者也可能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足夠聰明,同意了她無法控制的事情。在我看來,風險在于特朗普可能在六個月后卷土重來,聲稱歐盟沒有遵守承諾,從而美國將加征更高的關稅。”他說。
為什么能源采購目標很難完成
科多尼奧認為,歐盟承諾在未來三年購買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的雄心似乎很難實現。首先,液化天然氣(LNG)的承諾數額龐大,幾乎不可能實現。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2024年美國對歐盟的能源出口總額為785億美元,與2023年持平。但若要完成采購目標,歐盟自美能源年進口額需在2024年基礎上增長兩倍以上。
法國興業銀行全球商品研究主管霍夫(Ben Hoff)表示,原油及其產品,以及天然氣液體的采購,受到煉油廠配置和基礎設施物流的顯著“瓶頸”限制,因此歐盟的任何增量采購將幾乎完全依賴LNG出口。
但歐盟的能源需求無法支撐采購目標。根據歐盟委員會數據,2024年,歐盟的LNG總進口量為1120億立方米,其中從美國進口的LNG量為510億立方米。能源經濟學和金融分析協會(IEEFA)的預測稱,預計歐盟2025年全年LNG需求預計增加至1580億立方米,到2030年預計降至1270億立方米。
研究咨詢機構Gavekal根據當前價格和美國年終LNG出口能力預估,即便歐盟購買全部美國的原油和LNG,年采購額也只能達到1410億美元。
從供給端來看,美國LNG出口終端目前已滿負荷運轉。霍夫稱,LNG出口終端屬多年建設的基礎設施工程,當前已獲批項目預計到2030年才能使總出口能力翻倍。因此,在三年協議期內依靠LNG實現7500億美元的采購目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所需規模與速度遠超物流、商業與基礎設施的可行范圍。”
其次,科多尼奧表示:“能源投資的決策權在于私營公司。歐盟委員會和各國政府只能從私營公司那里收集投資意向,而無法強迫它們購買。”
據歐盟委員會統計,2024年歐盟自全球進口能源產品總額約3750億歐元,其中石油進口主要來自美國(16.1%)、挪威(13.5%)和哈薩克斯坦(11.5%);美國占LNG進口總量的45.3%,其次是俄羅斯(17.5%)和阿爾及利亞(10.7%);管道氣則主要來自挪威(45.6%),其次為阿爾及利亞(19.3%)和俄羅斯(16.6%)。
智庫美國行動論壇(AAF)在本月發布的一篇研究中表示,歐盟進口商已與挪威、哈薩克斯坦等國簽訂長期能源合同,要求其違約并轉向美國采購既不現實也不可行。此外,歐盟與挪威、英國地理鄰近,通過現有基礎設施自這些市場進口能源更為便捷。
該研究補充稱,協議以價值而非數量為基礎,歐盟能否實現協議目標高度依賴能源價格。地緣政治事件或市場波動導致的價格大漲將有助于目標實現,而價格下跌則會使達標更加困難。此外,歐盟文件明確說明,7500億美元包含運輸成本,若運價保持高位或意外上漲,也將推動歐盟更接近目標。
投資和國防支出上的挑戰
在投資承諾方面,框架協議稱,美歐雙向投資總額超5萬億美元,歐盟預計到2028年歐洲企業將在美國戰略領域追加6000億美元投資,以體現其對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承諾及對美國作為安全與創新投資目的地的認可。
但科多尼奧認為:“說服公司投資美國是一個挑戰。歐盟委員會在這方面沒有權力,成員國也沒有強迫私營公司投資美國的權限。”
富而德律師事務所反壟斷業務顧問律師博嘉德(Laurent Bougard)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歐盟法律,歐盟委員會僅擁有代表歐盟及其成員國與第三國(如美國)談判貿易協定的專屬權限。然而該協定涵蓋投資承諾等超出純貿易范疇的議題,其如何整合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書尚待觀察。”
全球經濟分析公司BCA Research發達市場投資首席策略師薩瓦里(Mathieu Savary)此前也對第一財經表示:“由于私營部門的投資,歐盟已是美國債券和股票的最大外國持有者。這6000億美元的承諾看起來像是一個空洞的承諾,并且似乎沒有明確的時間框架來部署這些資金。因此,我認為這更像是一個‘攝像機時刻’,而不是跨大西洋關系的根本性變革。”
在國防購買方面,協議稱“歐盟計劃大幅增加自美采購軍事與防御裝備,并將在美國政府支持下推進該目標,以深化跨大西洋防務工業合作、增強北約互操作性,并確保歐洲盟國獲得最先進可靠的防務技術。”
根據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發布的競爭力報告,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間,歐盟防務支出達750億歐元,其中78%用于境外采購,63%流向美國。
然而,今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一項長期預算提案,計劃在2028至2034年間動用2萬億歐元,核心目標包括提升歐盟在防務、航天等領域的投資能力,減少對外部依賴。例如,防務與航天支出將提高五倍至約1310億歐元。
科多尼奧對此提出疑問:“尚不清楚這(歐美貿易協議)是否會在北約承諾之外新增采購,若如此,將違背在歐洲自主建設防務能力的明確目標。”
歐盟航空航天和防務行業協會(ASD)也強調,防務采購“仍是成員國的特權”,相關決策需綜合評估長期影響,以避免對外部形成過于重大的依賴。
根據歐盟法律,歐委會代表成員國進行談判,但在軍事采購方面并無法律授權,無法強制性促使各國政府調整武器采購計劃。此外,包括為武器提供貸款的“歐洲安全行動”計劃在內的多項歐盟項目,均附有具有法律效力的“購買歐洲產品”條款,限制使用歐盟資金購買美國武器。
研究公司資本阿爾法合作伙伴(Capital Alpha Partners)防務和工業領域執行董事卡蘭(Byron Callan)在報告中寫道:“我們預計歐盟內部將繼續支持發展歐洲自身的防務能力。……是否存在超出已知需求的、針對美國裝備的增量采購,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