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會同財政部、商務部等國務院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該通知從強化項目服務保障、優化土地要素配置、加大金融支持和創新力度等六個方面,提出了更好吸引外資企業長期投資的具體舉措。
另據商務部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014家,同比增長11.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4232.3億元,同比增長顯著。其中,瑞士、日本、英國等主要經濟體對我國的投資額增幅均在37%以上,尤其是瑞士對華投資同比增長高達68.6%。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等全球化逆風甚囂塵上的國際環境中,外資企業依然加碼對中國投資,凸顯出中國市場的非凡吸引力。并且,在后續更多友好型政策的催化下,外資企業深耕中國市場的熱情有望得到進一步激發。
市場魅力經久不衰
在政策環境方面,中國始終高舉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的大旗,積極推動全球化進程,同時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持續提升國際貿易與投資的便利化水平。特別是當中國政府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上重要議程時,這對外資進一步投資中國形成了強大的“磁吸力”。截至目前,中國政府已對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行了8次縮減,從最初的190項縮減至目前的全國版29項和自貿試驗區版27項。在此基礎上,2024年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了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并明確在部分地區開展云計算、生物技術、獨資醫院等開放試點。與此同時,20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省市已開展了1100余項試點任務。而在《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中,又進一步明確了擴大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試點,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
在法治環境方面,基于不斷完善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機制以及全面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的基本原則,中國累計制定、修訂、廢止法規文件500多部。特別是在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數據跨境流動、財稅優惠等領域,有關政策條件持續改善和優化,從而保障了外資企業能夠公平參與標準制定、政府采購、招標投標等商業活動。此外,有關政府部門持續開展服務外資企業專項行動,推動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
除了寬松與友好的政策法治環境外,中國還擁有令外資企業踏實與信任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供給保障環境。一方面,中國擁有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的龐大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現代化港口和國際機場等,這些設施為貨物運輸與人員流動提供了極大便利,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不僅如此,中國還具備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和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既能為企業提供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制造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又能提升外資企業的資源協同效率。
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資源展現出充沛的創新活力。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的數量超過500萬人,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總體規模接近2000萬人,與G7國家同類人才數量的總和相當。憑借這些高端智力資源,外資企業完全可以將中國打造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的供給優勢,以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使外資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還要強調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5.3%,在頂壓克難與穩中求進的格局中展現出了強大抗壓能力和發展韌性。就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大幅上調0.8個百分點至4.8%。另一個重要數據也特別值得關注:今年上半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45458億元,同比增長5.0%。在國內經濟總體向上以及消費數據顯著改善的趨勢下,中國市場為外資企業提供回報的預期愈加清晰。
目前,我國消費規模雖然很大,但在國民經濟和總需求中的占比還比較低,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大約有20個百分點的差距,消費擴大潛力十分可觀。與此相對應的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特別是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消費增長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另一方面,我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90后”“00后”正成為新的消費主力軍,他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接受度高。同時,消費結構正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更重要的是,未來我國還將加快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培育壯大消費新場景和新動能。外資企業在贏得更廣闊市場空間的同時,也獲得了商業模式和市場生態創新的豐富試驗場。
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從稍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去年我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1162億美元。因此,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外商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已連續增長了六個季度。同時,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數量已超過126.9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過人民幣21萬億元。其中,“十四五”期間累計新設外資企業22.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達到7087.3億美元,分別占總量的約18%和3.4%。
在引資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外商的投資方向與結構以及外資質量也出現了明顯優化。一方面,隨著我國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制造業服務化趨勢的加速,服務業逐漸取代制造業,成為吸引外資的新引擎。制造業吸收外資的比重持續下降,而服務業占比則持續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制造業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占比已降至不足12%,服務業則超過87%。今年上半年,制造業與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占比分別為25.7%和72.2%。
由于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窗口期,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高端制造、數字經濟、新能源產業等發展新動能持續壯大,外資企業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信號?!暗涂战洕薄叭斯ぶ悄堋薄熬G色低碳”等領域成為它們關注和投資的重點。同時,外資企業緊盯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機遇,依托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其在前沿產業的投資布局呈現加速態勢。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到34.6%。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278.7億元,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化學藥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27.1%、53%、36.2%、17.7%。
外資企業在華紛紛創設研發中心,既代表跨國公司扎根中國的定力,也反映出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合作已從“市場導向型”“成本導向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以及蘇州等城市不僅是跨國公司的總部聚集地,也是其全球研發中心的分布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上海累計認定外資研發中心達605家,較2024年實現成倍增長;北京去年新認定外資研發中心超過110家,目前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數量達到221家,也實現了成倍增長??鐕就ㄟ^集中投資研發高地,既縮短了供應鏈半徑、提升了響應速度,又能依托本地配套團隊捕捉市場趨勢,為保持在華長期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加深對華市場融合與產業融合已成為跨國公司的重要趨勢。據《跨國公司在華發展報告(2025)》調查,近七成跨國公司通過在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子公司,深化產業鏈融合與市場滲透,進而增強與中國產業鏈中各類企業的交叉融合。同時,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的31個大類和548個小類中均有外商投資,超60%的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有外資企業代表參與。在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和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升級的背景下,跨國公司選擇深度融合中國產業,等于獲得了穩定且具韌性的供應鏈環境,這有利于其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
更多友好型政策
外資企業不僅推動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還通過本地前后向關聯,促進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深度融合。以國內最新開放的汽車業為例,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未來,共贏發展再起航》報告,特斯拉、大眾、通用等汽車公司進入中國以來,不斷提高零部件本地化采購率,目前已達90%以上。這帶動了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重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地。
不僅如此,外資企業通過市場競爭、示范效應和人員流動等方式,顯著提升了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通過技術溢出,推動了國內高附加值產業的成長,助力我國經濟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與知識密集型轉變。此外,外資企業在中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并助力我國勞動力整體技能水平的提升,還成為地方政府和中央財稅收入的重要來源。據上述商務部報告,2024年,在華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1/4的工業增加值、1/7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
在中國政府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宏觀政策留有后手、政策擴張空間廣闊的情況下,外資企業長期投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其政策滋養滿足度與投資回報率將不斷提升。數據顯示,近年來外商在華投資收益率約為9%,位居全球前列。另據華南美國商會發布調查報告,受訪企業普遍表示在中國能夠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近九成美資企業在華盈利,且這種趨勢還會隨著中國更多友好型政策的進一步釋放而繼續爆發和強化。
首先,增量投資空間有望進一步拓寬。2025年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即將推出,科技、金融、醫療、電信、文化等10多個服務領域的外資準入門檻將持續降低,部分行業限制甚至可能“清零”。與此同時,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也將出臺,旨在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為此,各地將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外商投資企業境內新的投資項目庫,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項目可納入重大和重點外資項目清單,并享受相應支持政策。
其次,政策供給強度有望進一步升級。一是外資企業再投資的土地要素配置政策將更加優化。例如,外資企業在境內再投資時,可靈活采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以降低初期用地成本。二是稅收支持政策將更有力度。例如,符合鼓勵類項目的在華再投資外資企業,可享受進口設備的稅收減免政策;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投資也可獲得稅收優惠。三是金融支持和創新力度將繼續加大。除了各類金融機構圍繞跨國公司再投資豐富創新產品和服務外,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所需的外方關聯股東貸款與“熊貓債”,可考慮納入“綠色通道”管理,并在外匯使用上優先安排。
最后,配套服務功能有望進一步強化。一是打破部門間、地區間的信息壁壘,建設全國統一的外資企業數據庫,推動部門與地區間的信息共享,以此不斷優化跨國公司再投資的產業與地區布局。二是加強部門協調、央地聯動,央地同向發力。各地方應按照職責權限、結合本地實際,不斷細化工作舉措,持續提升跨國公司再投資的便利度。三是構建政策組合與集約矩陣,清除互相牽絆與目標離散的政策措施,實現政策服務指向的高度一致與同頻共振,最終增強外資企業擴大再投資與政策目標導向的契合度。
(作者張銳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