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繼7月30日揚言對印度征收25%關稅并處以罰款后,美國總統特朗普8月4日再度威脅將“大幅提高”印度輸美商品關稅。其高級幕僚更指責印度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是在“資助戰爭”。
上述言論遭到印度外交部嚴厲駁斥,也讓印度輿論對美方態度突變和敵意升級感到震驚。
印美關系一度被視為典范,印度也是少數不擔心特朗普回歸的國家之一。但如今,印度似乎不得不重新審視兩國關系的未來。
拉攏也有“天花板”
當地時間4日,特朗普再次向印度“開火”。他在社交媒體上指責印度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并將大部分轉售國際市場牟取暴利,預告將“大幅提高”印度商品的關稅。
這已是特朗普一周內第二次威脅對印度加稅。7月30日,他警告稱,如果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和武器,美方將對其商品征收25%進口關稅及額外懲罰性關稅。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關稅威脅屢見不鮮。但考慮到印度總理莫迪2月便受邀訪美、“特莫”關系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一度密切,如今關稅大棒砸向“好朋友”印度,仍讓新德里措手不及。
更出人意料的是,隨后幾天,特朗普政府對印度展開密集攻勢,幾乎是侮辱、拉攏、施壓“三管齊下”。
7月30日至31日,特朗普諷刺印度為“死亡經濟體”,暗指其經濟乏力。8月1日,特朗普稱聽說印度“不會再買俄羅斯石油”,迅速遭印方否認。3日,白宮副幕僚長米勒更指責印度在俄烏沖突中“資助俄羅斯”,稱其行為“不可接受”。
這被廣泛視為特朗普政府迄今對“印太地區”主要伙伴——印度的最嚴厲公開批評,激起印度國內強烈反彈。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胡仕勝指出,特朗普對印度持續施壓,并不讓人意外。
從慣性來看,特朗普奉行“交易型思維”,重視短期經濟利益,將“極限施壓”視為“屢試不爽”的外交策略。如今,他把這種“膽小鬼游戲”用在印度身上,試圖測試誰先讓步。
從現實角度看,美國自2021年以來一直是印度最大的商品貿易伙伴。特朗普對印度對美國存在四五百億美元的年貿易順差、市場的封閉和不確定性感到不滿,試圖通過施壓打開印度市場,實現“開源節流”的政策目標。
從戰略層面看,美西方拉攏印度主要是為了牽制中國、維護全球主導地位。但“拉印制華”本身是一把雙刃劍。美西方擔心,一旦印度發展壯大成另一個中國,也會對西方造成沖擊。因此,它們對印度的扶持存在“天花板”。這也是特朗普要對印度下狠手的內在動因。
“印度不會退縮”
面對特朗普的突然發難,印度最初態度克制,試圖緩和局勢。
7月30日,印度政府表示,已“注意到”特朗普的言論,正在評估其影響,強調雙方正就一項“公平、平衡、互利”的貿易協議進行磋商。
然而,隨著美方升級攻勢,印度開始反擊。
8月2日,印度政府消息人士澄清,印俄簽署的是“長期石油合同”,新德里將繼續進口俄油;莫迪表示,必須維護本國經濟利益。
4日,印度外交部駁斥美方指責“毫無道理、不合理”,并批評美歐在對俄貿易問題上搞“雙重標準”。印方指出,之所以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是因為俄烏沖突發生后,傳統供應被轉移到歐洲,而美國當時鼓勵其進行此類進口,以穩定能源市場。
據《環球時報》報道,印度媒體4日強調,印度不會退縮;隨著特朗普背離多年來的戰略友好路線,新德里正準備迎接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對決。
胡仕勝指出,印度之所以展示強硬姿態,源于特朗普的諸多要求觸及印度敏感領域,讓莫迪內外承壓,進退維谷。
一方面, 莫迪政府目前為聯合政府,政治基礎遠不如前兩屆穩固,受制于盟友和反對派。印度地方選舉頻繁,政府政策調整必須兼顧選民情緒,謹慎行事。
以關稅為例,特朗普要求印度開放農產品和乳制品市場。但這些領域事關莫迪傳統票倉——農民、城市低收入群體。一旦觸動他們的利益,可能引發嚴重政治后果。
更關鍵的是,莫迪依賴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意識形態濃厚,若在核心利益上妥協,可能遭后者拋棄,動搖執政根基。
另一方面,特朗普不滿印度從俄羅斯采購石油和軍火。但這恰恰是印俄關系的兩大支柱。
能源方面,印度選擇俄羅斯,是出于價格實惠、能源安全、外交平衡三重考慮。如果轉而購買昂貴的美國傳統能源,將沖擊其碳中和與新能源政策。
軍火方面,印度陸軍作戰平臺70%至80%仍依賴俄制裝備,替代成本很高。盡管印度推進“軍工自立”,已出臺多份武器購買負面清單。但這與特朗普希望印度“多買美國貨”的目標有明顯沖突。
此外,印度也擔心,如果印俄關系因美方施壓而削弱,將讓印度的戰略處境更加被動。
印美關系怎么了
諷刺的是,印度曾是少數不擔心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國家之一。莫迪與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互動良好,新德里原以為“特朗普2.0”會很容易應對。
但如今,特朗普政府以“貿易平衡”為由頻頻出手,使得印美關系在印度國內政治中高度敏感。印度反對派、媒體和民眾紛紛要求莫迪政府“不要軟弱”,這是過去二十多年來的罕見局面。
自2000年以來,印美關系持續升溫。2008年,兩國簽署《印美民用核協議》,助力印度融入全球核體系,開啟兩國關系黃金期。隨著互信增強,印度開始從美國采購武器裝備,美國海軍艦艇定期停靠印度港口,雙方也在彼此境內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印度還希望借助美西方的支持在多極世界中占據一席之地,力爭2047年成為“發達經濟體”。
“被雙方譽為21世紀典范伙伴關系的印美關系怎么了?”印度輿論這樣發問。有印度前外交官稱,兩國關系似乎處于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最糟糕的時期。
胡仕勝指出,評估印美關系需從正反兩面觀察。
一方面,當前的摩擦主要是“特朗普的不確定性”所致。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印關系難免動蕩,可能會呈下行趨勢。
另一方面,印度在美國“制華戰略”中的分量和價值仍在。美國建制派不會任由特朗普擾亂美國整個盟伴體系,且特朗普本人也善于交易,不排除轉向妥協。
盡管壓力陡增,印度外交“傾西方”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印度精英仍視美國對華推行遏制政策為“百年一遇的戰略機遇”。在中美印三邊復雜關系中,印度可能會擺出改善中印關系的姿態,以爭取美方讓步,但最終仍會向美國傾斜。
“這是一個多方聯動博弈的過程。”胡仕勝說,印度外交雖強調戰略自主,但缺乏真正左右局勢的籌碼。因此,“腳踩多只船”,與各方保持戰略互動,是其核心生存策略。這種戰略取向的模糊性,雖削弱了政策效率,但也是最現實的發展路徑。
展望未來,在特朗普持續施壓下,胡仕勝指出,印度對華、對俄、對美政策將作何調整?美印貿易談判能否取得突破?印度軍事現代化又將如何推進?這些關鍵方向不僅關乎印美關系走向,也將深刻影響亞太政治穩定,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