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間,山東海化(000822.SZ)公告稱,公司與中鹽化工、中鹽(內蒙古)堿業有限公司(下稱 “中鹽堿業”)、內蒙古蒙鹽鹽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 “蒙鹽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并簽署合作投資框架協議,共同對中鹽堿業進行增資。
其中,山東海化將以23.2億元自有資金,通過增資掛牌摘牌方式,獲取中鹽堿業29%的股權。中鹽化工增資金額將不超過48.8億元;蒙鹽集團增資不超過8億元。增資完成后中鹽堿業注冊資本將變更為80億元,中鹽化工、山東海化、蒙鹽集團對其持股比例分別為61%、29%、10%。
目前,中鹽堿業注冊資本4000萬元,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資有限公司持有51%股權,中鹽化工持有49%股權。后經雙方協商,太湖投資擬通過減資方式退出。
公告顯示,中鹽堿業擁有的通遼奈曼天然堿礦物量14.47億噸(含鹽量≤9.54%的資源量為5.21億噸,共伴生天然堿礦物量9.26億噸)。該礦區面積28.85平方公里,采礦權有效期30年,由中鹽堿業以68.09億元競得,并于7月9日與通遼市自然資源局簽署了《采礦權出讓合同》。
該天然堿礦項目尚未開始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約為261億元,其中標的公司注冊資本金80億元,剩余181億元由標的公司通過銀行項目貸款方式籌集。
山東海化布局天然堿,行業背景是化學合成堿存在成本高、環保壓力大等問題,產能已顯過剩,而天然堿憑借低成本、工藝簡單等優勢逐漸成為趨勢。
山東海化主導產品為純堿、燒堿等,純堿生產長期依賴合成堿工藝,其中氨堿法生產工藝生產成本高,且“三廢”排放問題突出。
山東海化自身財務狀況不佳,也正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
2024年,山東海化營業總收入約為60.13億元,同比下降29.50%;對應的歸母凈利潤約為3921.67萬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96.24%;歸母扣非凈利潤虧損3776.35萬元。
2025年第一季度,山東海化的經營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0.24億元,同比下滑44.46%;歸母凈利潤虧損約為6652.46萬元,同比下降142.75%。
此次投資入股后,據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山東海化持有的29%股權對應生產期年均凈利潤約4.82億元。
山東海化表示,該項目建成投產后,憑借其顯著的成本優勢,預計將對行業格局產生較大影響,公司自身的現有純堿業務也可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