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官網顯示,繼6月初宣告將在港股IPO后,瀾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瀾起科技”)于7月11日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披露了招股說明書,并由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擔任港股聯席保薦人。
據悉,作為知名無晶圓廠集成電路設計公司、A股AI與云計算產業核心玩家,瀾起科技可追溯至2004年,由楊崇和博士和Stephen Kuong-Io Tai共同創立,公司于2019年7月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按收入計算,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內存互連芯片供應商,2024年占據36.8%的市場份額。
此次IPO,瀾起科技擬將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全互連芯片研發、全球業務拓展及戰略投資等領域。
深圳商報·讀創財經客戶端發現,截至2025年3月31日,瀾起科技手握約86億元的充裕資金(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70億元、金融資產16億元),同期沒有短期借款,甚至擁有價值約45億元的美元資金,約占當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64%,截至2024年末存放在境外的款項約40億元。手握86億元資金卻依然選擇赴港募資,難免引來市場對其“圈錢”意圖的猜測。
瀾起科技則表示,此次赴港IPO旨在深化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布局,持續吸引并集聚優秀的研發與管理人才,增強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
業績表現上,瀾起科技呈現出明顯的波動性。2021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40.49%,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24.88%。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但2023年受行業去庫存影響,營收同比大降37.76%,歸母凈利潤暴跌65.30%。
直至2024年,公司業績才重拾增長動能,實現營收36.39億元,歸母凈利潤13.41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實現營收約26.33億元,同比增長58.17%;歸母凈利潤預計在11億元至12億元之間,同比增長85.50%至102.36%。
此外,瀾起科技客戶集中度過高的風險不容忽視。2022年至2025年1-3月,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30.91億元、17.13億元、27.91億元及9.80億元,分別占各期總收入的84.3%、74.8%、76.7%及80.1%。客戶集中度在七成以上一直居高不下,且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內存巨頭客戶于2024年合共占全球服務器DRAM行業9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供應鏈中議價能力較高,在某種程度上或將擠壓公司的利潤空間。
股權結構上,瀾起科技股權較為分散,沒有實控人。IPO前,楊崇和、Stephen Tai各自控制的股權均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