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的組織結構轉型計劃在歷時4個月后未能如愿。5月6日,OpenAI董事會發表官方聲明稱:“決定由非營利組織保留對OpenAI的控制權”,同時其營利性公司放棄“利潤上限”結構,轉變為實行標準的營利結構——這是包括PerplexityAI、xAI等市場上大多數AI實驗室的普遍做法。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按照OpenAI官方在去年12月底的公告,OpenAI董事會擬將OpenAI營利性公司主體轉變為一家公共利益公司(PBC),非營利性機構按照公允估值來持有公司的股份。按此計劃,隨著未來外部融資對股權的稀釋或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非營利機構主體將僅持有營利性公司的股份,卻不一定對后者擁有完全的控制權。
追求營利性的兩次“努力”
OpenAI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的機構于2015年創立,最初以捐款作為主要籌集資金形式。2018年前后,作為聯合創始人兼重要投資人的埃隆·馬斯克,因發展理念分歧、旗下特斯拉與OpenAI存在競爭關系等退出了OpenAI董事會。在這之后,OpenAI先后在2019年3月、2024年12月作出了兩次追求營利性公司結構變革的努力。(因涉及OpenAI的不同組織主體,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后文我們使用英文尾綴簡寫來指代不同主體的OpenAI組織。)
2019年3月,OpenAI經歷了第一次組織架構變革,即設立一家“利潤上限”的營利性子公司OpenAI Global LLC(有限責任公司),非營利性母公司OpenAI Inc.通過OpenAI GP LLC對子公司保持完全控制,以確定AI開發的公益性。此舉標志著OpenAI從純粹的非營利組織向“利潤上限”模式的轉型,旨在平衡資本需求與使命承諾,既保留了非營利母公司的控制權,又方便對外募集更多資金。
需要指出的是,OpenAI采用的“利潤上限”模式,是指投資者的回報被限制在初始投資的100倍。例如,某投資者向OpenAI營利性公司投資了1000萬美元,那么在回報達到10億美元(100倍)之后,任何額外的利潤將不再歸投資者,而是流向OpenAI Inc.母公司,用于支持諸如AI安全研究、教育等公益項目。除此之外,OpenAI Inc.董事會還規定多數成員不得在營利性公司中持有財務利益,少數持有股份的成員在涉及沖突的決策中被禁止投票參與。
架構改革之后,OpenAI Global LLC先后于2019年7月、2023年1月獲得了微軟的兩次10億美元的投資。2024年10月,在大模型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OpenAI完成了66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投資方除了微軟,還有英偉達、軟銀等,公司估值達到1570億美元。而到了2025年3月底,OpenAI又完成了由軟銀領投、微軟參與的融資,規模為40億美元,公司估值進一步漲至3000億美元。
2024年12月27日,OpenAI公告稱公司正在“投入數百億美元用于人工智能開發”,“我們再次需要籌集比想象中更多的資金”,然而,投資者在現有的資本規模上“需要傳統的股權和較少的結構性控制”。簡單來說,調整方案主要是將現有的營利公司轉變為一家公共利益公司(PBC),擁有普通股票,非營利機構在獨立財務顧問確定的公允估值下持有PBC公司的股份。
然而,不同于2019年的架構調整,OpenAI此番追求商業化營利公司、“擺脫”非營利機構控制的目標卻未能全部實現,尤其是繼續保留非營利機構對OpenAI的控制權。與此同時,OpenAI確實將營利公司轉變為一家普通資本結構的PBC公司,取消了此前實行的、特殊的“利潤上限”模式。
未來仍存不確定性
OpenAI為什么一直努力使營利公司減少甚至“擺脫”非營利機構的控制?這一點并不難理解。無論是第一次重組,還是第二次變革,均是出于人工智能研發所需資金規模遠超預期,這種高資本需求從OpenAI后續融資的多輪次、大額資金中可見一斑。
OpenAI董事會主席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公司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均表示:“在聽取公民領袖的意見,并與特拉華州總檢察長辦公室、加利福尼亞州總檢察長辦公室進行了建設性對話后,決定由非營利組織保留對OpenAI的控制權。”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特拉華州、加利福尼亞州分別是OpenAI的注冊地和運營地,OpenAI的架構重組需要獲得這兩個州總檢察長辦公室的批準。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一般性的商業重組是不需要監管部門審批的,如果需要州總檢察長審批可能是相關重組涉及一些國家及社會公眾利益。
在反對甚至阻撓OpenAI前述舉措的聲音中,馬斯克可謂是最積極的代表,馬斯克一直試圖通過法律行動來反對OpenAI追求商業化營利的動作。2024年8月,馬斯克提起對OpenAI及其CEO山姆·奧特曼的訴訟。到11月時,新訴訟書指控OpenAI試圖壟斷生成式AI市場,并且給公共安全帶來極大風險。隨后,OpenAI對馬斯克的訴訟作出回應,稱其試圖阻礙其業務發展,同時又在經營著自己的xAI公司。今年2月,據媒體消息,馬斯克訴訟中的某些內容將進入審判階段。4月中旬,OpenAI反訴馬斯克,稱其行為構成騷擾,認為馬斯克將“推翻OpenAI定為目標”,其行動已對OpenAI造成損害。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馬斯克與OpenAI的法律訴訟仍在持續中,即使OpenAI宣布保留非營利母公司控制權之后,訴訟仍未休止。
除了馬斯克之外,反對OpenAI追逐營利的力量還包括部分OpenAI前員工,以及一些包括法律學者、AI從業者和科技行業監督者在內的組織機構。如今年4月中旬,有社會組織向加利福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的總檢察長辦公室發送公開信,要求阻止OpenAI的重組計劃,對OpenAI的核心技術脫離監督,轉向追求利潤、損害公共利益表達了擔憂。而更早之前——2023年11月中旬OpenAI發生的“宮變”事件,CEO山姆·奧特曼被短暫罷免后又回歸,也給社會大眾對這家日益龐大的組織埋下了質疑的種子。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外部的輿論壓力對OpenAI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非營利機構通常受到更嚴格的公眾監督和社會責任要求,任何試圖改變其非營利性質的行為都可能引發關于組織初衷和目標的質疑。經濟因素也在決策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OpenAI放棄了“利潤上限”模式,為旗下的營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財務靈活性和增長空間,但保留非營利機構的控股地位可以保證核心資源和資金流向那些不會立即產生經濟效益但是對社會有重大價值的研究項目上。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OpenAI的最近一次調整公司架構,說白了就是在“賺錢”和“做公益”之間找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也是在多方博弈之后產生的、“既要又要”的臨時性選擇。不過,這一架構仍存隱患,非營利機構董事會能否真正約束PBC的商業化沖動?若未來需數萬億美元投入,非營利控制會否限制融資能力?這些情況存在不確定性,有待一步步化解。
山姆·奧特曼公開表示,OpenAI的研究與服務“目前需要數千億美元,最終可能需要數萬億美元”。毫無疑問,OpenAI這家已挺進3000億美元估值的龐然大物仍在日益擴張與壯大中。自2022年起,OpenAI與微軟及其他合作伙伴成立了創業基金OpenAI Startup Fund,已投資了十數家AI相關的初創企業,與此同時,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熱門企業FigureAI、1X等的投資隊列中也有OpenAI的身影。就在5月6日,OpenAI被曝擬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專注于人工智能編碼領域的初創企業Windsurf,有望成為OpenAI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收購交易。截至發稿,OpenAI和Windsurf兩方面均暫未對此消息公開置評。無論如何,AI大模型方興未艾,市場競爭日益升級,在OpenAI不斷擴大自身商業版圖的同時,業界對其技術倫理與安全治理、是否有悖于社會公眾利益的拷問也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