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政策沖擊貨物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貿易展望和統計》報告顯示,受美國關稅戰及各國貿易政策不確定等因素的影響,預計2025年全球貨物貿易將陷入嚴重萎縮之中,同比降幅在0.2%~1.5%。貨物貿易萎縮直接沖擊全球海運需求,導致運價波動、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及行業格局重構。數據顯示,4月,亞太至北美航線貨量下降,運價承壓,約8艘大型集裝箱船從該航線轉投亞歐航線,使得航線運力供給充裕,未來供需平衡面臨挑戰。
亞太至北美航線貨量下降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名為《通過對等關稅調節進口,以糾正導致美國商品貿易持續巨額赤字的貿易行為》的行政命令,悍然宣布將對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加征關稅。這項行政命令的目的是解決美國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問題,增加財政收入,促使產業回流和國內就業,從而提升其經濟安全,它的核心是所謂的“對等關稅”。具體措施是,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的基準關稅,并針對特定國家加征更高的稅率,以匹配其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簽署了另一項行政命令,宣布于5月2日正式取消針對中國出口的價值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小額免稅”政策。此前,該政策曾在2月初被短暫取消,但由于美國海關系統不堪重負,導致數百萬包裹積壓,特朗普政府被迫在2月7日宣布暫緩執行。
這場關稅風波對全球貿易往來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美國企業預計關稅增加將削弱美國消費需求。在此背景下,中美航線的集裝箱運輸需求在4月遭遇重創,班輪公司紛紛反饋亞太至北美航線貨量下降,運價面臨壓力。
額外船舶涌入亞歐航線
中美貿易受挫使得跨太平洋航線運力過剩,不少航運公司開始將富余的船舶調配至其他航線。其中,一個顯著現象是中美航線的運力外溢至亞歐航線。
據行業調查統計,自4月初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以來,已有約8艘大型集裝箱船(合計運力約10萬TEU)從中美航線轉投至亞歐航線。這些船舶中,部分用于填補歐線空班,其余則是因航線船型調配所需。
中遠海運和長榮海運共調整4艘船舶投入亞歐航線,以彌補5月亞歐航線原計劃的空班停航情況,有效保障5月亞歐航線班期的密度,避免因臨時停航引發的服務中斷。
馬士基將原本5700TEU級別的小型船更換為9162TEU的大型船舶投入歐洲航線,通過這種“以大換小”的方式提升單航次運力,同時在亞歐航線上傾向于部署更大型船舶來提高效率并降低單位成本。
韓國現代商船(HMM)從美線調出2艘船,增補至其參與的亞歐航線服務網絡,填補因缺船產生的運力空缺。
這一系列運力外溢現象顯示,在中美航線需求下降的壓力下,航運公司迅速行動,將過剩運力轉移至其他貿易航線,亞歐航線成為承接中美航線富余運力的主要方向。然而,隨著這些額外船舶的涌入,亞歐航線的運力供給進一步充裕,未來的供需平衡面臨新的挑戰。
航運公司積極應對變局
跨太平洋至亞歐的運力轉移僅是航運業應對本輪貿易沖擊的舉措之一。面對需求格局的突變,各大航運公司采取多方面的運力管控與市場應對策略,以緩解運力過剩壓力,穩定市場秩序。
航運公司通過主動削減航次供給來控制總體運力投放,這成為保價的關鍵手段。自4月起,主要航運聯盟顯著增加跨太平洋航線的停航計劃。例如,日籍航運公司ONE暫停原定5月恢復的美西航線服務,甚至取消部分航次。借助這些停航措施,航運公司削減運力過剩最為嚴重的航線的艙位供給,減緩運價下跌的速度。
對于一時難以轉投他處的富余船舶,部分航司選擇將其暫時閑置錨泊,以待市場回暖時重新投入運營;個別老舊船舶則考慮加速拆解處置,從根源上收縮運力規模。
除了運力控制,航運公司的定價策略也呈現出靈活且復雜的特性:
一方面,針對貨源不足的狀況,航司為保證艙位得以利用,采取降價攬貨的方式。亞歐和跨太平洋航線的即期運價被頻繁下調,航司之間相互效仿跟進降價,從而形成運價下行的負反饋鏈條。
另一方面,航司不想陷入惡性價格競爭,故而嘗試階段性提價來穩定市場。5月初,歐洲航線上部分航司有過上調運價的行為,試圖扭轉運價下跌的趨勢。然而,由于市場供需基本面并未得到改善,其他航司選擇維持較低報價以確保裝載率,最終漲價嘗試未能成功。
經歷此番博弈后,航運公司在平衡“保利潤”與“搶市場”時變得更為謹慎,普遍采用聯合限產保價的手段(比如聯合停航控制艙位)來支撐運價底部,同時在局部市場通過短期促銷來吸引貨量,以此維持現金流和市場份額。
總體來看,隨著貿易政策的變動以及由此引發的需求萎縮,航運公司運用多種方式來應對運力外溢所帶來的挑戰。然而,隨著額外運力涌入歐洲航線,該航線的供需失衡狀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未來,航運公司需持續對航線布局與運力部署進行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關注未來市場供需演變
進入5月后,全球集裝箱航運市場步入旺季前的過渡期,接下來幾個月的供需演變將取決于季節性需求提升能否緩解貿易變化的影響。
短期內(5—6月),亞歐和跨太平洋航線的供需關系依舊會較為疲軟,但可能會有階段性企穩跡象。歐洲航線的需求雖然受到歐洲高通脹和經濟放緩的影響恢復較慢,但隨著夏季的到來,歐洲進口商為秋冬銷售季的備貨需求會逐步釋放,5月底—6月可能迎來出貨小高峰。如果歐美市場的補貨需求在二季度末啟動,將有助于提高航線艙位的利用率,減緩即期運價的下行壓力。另外,航運公司在前幾個月實施的大規模停航控運力措施將在近期見效,若需求略有回升且運力增幅受控,市場供需矛盾將階段性緩解,運價或觸底企穩。
中期(下半年)來看,市場前景依舊充滿不確定性,供給過剩能否得到緩解取決于諸多因素。預計全球新造船舶在下半年陸續交付,從而推高運力供應。然而集裝箱貿易量增速預期僅為3%,新增產能遠超需求增量,供過于求的壓力可能長期存在,特別是在亞歐航線。在此背景下,更多船舶可能會繼續流向歐洲市場,在三季度引發新的運力過剩高峰。
此外,歐美經濟基本面表現疲弱,盡管下半年存在旺季需求拉動,但在高庫存和高利率的環境下,消費需求難以實現大幅增長。倘若歐美進口需求未達預期,航運公司可能會通過降價來維持船舶滿載,進而面臨新一輪價格戰的風險。貿易政策的變化同樣是一個關鍵變量,若是美國進一步升級經貿限制措施,影響全球貿易環境,航運需求可能會遭受更多沖擊。
然而,也存在相對樂觀的情況。若貿易摩擦得到緩和,且全球經濟展現出明顯的復蘇跡象,那么下半年運價或許會出現小幅反彈。不過,鑒于運力過剩這一結構性矛盾的存在,反彈的空間會受到制約。整體而言,2025年下半年集裝箱航運市場大概率持續處于供需博弈的狀態,運價將在低位窄幅波動,并逐步筑底。航運公司需借助精細化的運力管理以及靈活的定價策略,來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
近期,集裝箱運價期貨市場呈現出疲弱態勢,反映市場對未來運價持有悲觀預期。自4月初美國推出“對等關稅”政策后,歐洲航線運價期貨便持續下滑,主力合約(如6月交割的EC2506合約)在4月跌幅超過40%,期貨市場已將市場對全球貿易摩擦、歐洲運力過剩以及現貨市場運價回落的預期表現出來。集裝箱運價期貨市場當前的低迷狀態顯示,短期運價仍將承壓,供過于求的狀況或持續下去。
投資者需關注以下風險因素:一是貿易政策的演變,任何新的關稅舉措或談判進展都可能對期貨市場產生迅速影響;二是全球供需狀況的變化,特別是歐美經濟回暖的程度以及需求釋放的速度,均有可能影響運價的走勢。鑒于期貨市場的反彈幅度會因運力過剩問題的持續存在而受到限制,所以投資者在面對期貨市場的波動時應保持謹慎態度,靈活地調整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