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佩克+增產計劃引發供應過剩擔憂,國際油價的暴跌比預期更為猛烈。
5月5日,布倫特原油期貨下跌1.7%,收于每桶60.23美元,盤中一度跌破60美元/桶關口。美國原油期貨下跌2%,收于每桶57.13美元,均創下2021年2月以來新低。5月6日,國際油價從低位有所反彈。
據央視新聞報道,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5月3日發表聲明說,沙特、俄羅斯等8個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決定自今年6月起日均增產41.1萬桶。這將是上述國家連續第二個月以高于預期的幅度增產石油。
建信期貨能源化工高級研究員李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低油價背景下,部分成員國超額生產引發沙特不滿,歐佩克+內部開始出現分裂跡象。沙特增加原油產量,一方面是借機打壓產量持續超過配額的歐佩克+成員國;另一方面,在特朗普政府的持續施壓下,沙特也有政治上的考量。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出訪中東,軍售以及能源領域預計將成為重點談判領域,后期沙特不排除繼續配合美國增加原油產量。
幾年前的震驚全球的負油價并不算遙遠的記憶,隨著歐佩克+減產聯盟出現裂縫,市場不禁思索:價格戰會再度打響嗎?國際油價會在熊市的道路上走多遠?
減產聯盟裂縫加深
一些國家對減產協議的“背棄”正是歐佩克+再度大幅增產的導火索。盡管國際油價走軟,歐佩克+仍宣布6月再增產,這表明沙特正在堅定執行一項激進的新戰略,從削減產量支撐市場轉為增產壓低油價,以懲罰那些超產的成員國。
雖然低油價將沖擊所有產油國的石油收入,但由于沙特的產油成本較低,當油價持續走低時,其他產油國將首當其沖。
這并不是沙特第一次采取這種“懲罰性”的策略。美國Rapidan能源咨詢公司總裁、前白宮能源顧問鮑勃·麥克納利(Bob McNally)表示,自2014年以來,沙特曾兩度刻意壓低油價以加強產油紀律,這兩次行為都持續到歐佩克重新凝聚。“歷史表明,當歐佩克+領導層決定通過供應施壓來敦促履約時,不達目標肯定不會罷休。”
典型的例子是,新冠疫情暴發初期,沙特希望歐佩克+大規模減產,但俄羅斯態度猶豫,隨后沙特祭出天量供應,用油價崩跌進行逼宮。隨后歐佩克+很快就同意將每日產量削減近1000萬桶。在減產政策生效前,WTI原油還一度因為供需失衡出現歷史性的“負油價”。
如今,隨著歐佩克+決定加速增產,在需求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人們對全球供應增加的擔憂再度加劇。
金聯創原油分析師韓正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歐佩克+宣布將在6月連續二個月擴大產能,引發市場對供應過剩的擔憂,若歐佩克+成員國無法有效執行配額,歐佩克+可能在10月底前完全取消自愿減產措施。整體來看,此次歐佩克+增加產量主要出于三方面考慮,其一施壓成員國遵守配額;其二打擊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其三迎合特朗普政府降低能源價格的訴求。
特朗普多次要求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增加原油產量,以降低國際油價和美國國內的燃料價格,繼而加強對通脹的控制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歐佩克+內部裂縫加深,但目前尚未到破裂的程度。
石油行業高級經濟師朱潤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目前的增產行動還屬于歐佩克+合作的范圍,屬于有序退出減產計劃,遠沒有到減產聯盟破裂的程度。如果未來減產聯盟破裂,那必然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價格戰、市場份額爭奪戰,2020年大家已經真正見識過、經歷過。
需求前景亦蒙陰
除了供給側,油市需求前景也陰霾籠罩。
李捷對記者表示,美國濫施關稅引發貿易戰之后,三大國際機構不同程度下調全球原油需求預期。國際能源署(IEA)將2025年需求增速從上次報告的103萬桶/日下調30萬桶/日至73萬桶/日,降幅接近30%。歐佩克僅將原油需求增速下調15萬桶/日,作為產油國組織,歐佩克對需求端偏樂觀。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將同比增加90萬桶/日,2026年增加100萬桶/日,較3月報中的預期低40萬桶/日和10萬桶/日,降幅也十分明顯。
在朱潤民看來,如果貿易戰按最初的軌跡持續下去,必然給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造成顯著沖擊,但這不是一種理性的結果。美國希望削減貿易赤字,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要實現國際貿易平衡絕非一次關稅戰、幾個月的關稅談判所能達成的,甚至可能不是特朗普在任4年能夠實現的。
不過,投資者也不必對需求前景過度悲觀。朱潤民分析稱,之前主要是美國單方面大幅提高關稅,接下來更多是國與國之間談判,這都需要時間。對全球石油市場而言,過度悲觀的階段已經過去了,貿易局勢對石油需求的影響也會逐漸緩和,重新回到正常的可持續的軌道上。
展望未來,全球石油需求會不會出現大幅滑坡?朱潤民認為,關鍵的因素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目前,世界有兩大石油消費主體,一是美國,二是中國,兩國的消費總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只要這兩個國家的消費不出現顯著下滑,全球石油消費即使出現滑坡也不會太明顯。
后市油價如何演繹?
從短期來看,在進入熊市后,接下來油價仍存在繼續下跌的壓力。
韓正己分析稱,全球原油市場依舊面臨著較大的壓力,繼5月份提高原油增產份額后,歐佩克+6月份再度加速增產,這無疑令原油市場雪上加霜。此外,關稅戰也引發石油需求的擔憂,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及石油消費國,中美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全球石油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另外,需要關注的是,地緣政治或成為不確定因素,美國正在推進俄烏停火談判及伊核談判,如果推進順利將會進一步施壓油市,如果推進受阻短期則會提振油價。
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復和對地緣政治的態度搖擺導致當前市場不確定性較大且利空壓力增強,在5月底之前,原油市場仍處于季節性需求淡季,韓正己預計油價仍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
李捷也提醒,短期來看,市場對歐佩克+減產挺價信心破滅,二季度原油供過于求,疊加貿易戰背景下美國經濟存在衰退風險,油價易跌難漲。后期關注低油價對頁巖油生產負反饋的傳導情況。
華爾街層面,高盛也下調油價預估,預計2025年剩余時間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為60美元/桶,2026年為56美元/桶,比之前的預期下調了2美元/桶。
在朱潤民看來,歐佩克+增產是必然的,依靠減產維持的國際原油價格要么不會太高,要么不會太久,沒有哪一次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周期是依靠減產實現的。維持正常的富余產能,是國際原油價格進入一個新的上漲周期的基礎條件。
歐佩克+增產驅動國際原油價格下行并在低位維持一段較長時間,朱潤民認為這有利于行業清理成本相對較高的剩余產能,有利于全球石油供需狀況進入一個由市場主導的狀態,有利于推動國際原油價格進入一個相對可持續的上漲周期。
從長期來看,油價仍有支撐。朱潤民對記者分析稱,在歐佩克+完全釋放超正常水平的富余產能后,國際原油價格將再次步入可持續的中期上漲周期。在此之前,只要歐佩克+不掀起價格戰,WTI原油近月期貨價格維持在50美元/桶應該有較強支撐。一旦WTI原油跌破50美元/桶,不僅會造成美國致密油投資大幅下降,而且會導致很多成本高于50美元/桶的油井提前進入廢棄程序而關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