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國證監會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深入學習全國兩會精神,研究部署資本市場貫徹落實具體舉措。記者獲悉,深交所認真貫徹落實相關精神,在證監會領導下,緊扣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主線,不折不扣抓好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助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多年來,深市匯聚了一大批各行業的領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形成了極具活力與競爭力的民營上市企業集群。Wind數據顯示,深市已匯聚約2000家民營上市公司,占深市上市公司數量的七成以上,市值合計約22萬億元,占深市上市公司總市值的六成以上。
一批優質企業在資本市場支持下,通過研發創新,持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寧德時代一次次實現全球領先的技術突破,2021年,發布第一代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達全球領先水平;2023年,發布凝聚態電池,最高能量密度500Wh/kg,可應用于民用電動載人飛機,此外,自研一站式重卡底盤換電解決方案——騏驥換電推動重卡行業轉型升級;2024年,發布了神行超充電池,實現充電10分鐘,神行八百里,正式開啟新能源汽車超充時代。
又如,三環集團的MLCC產品在高容量、小尺寸兩個技術發展方向上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介質層膜厚技術從5微米到1微米的技術突破和完全量產,有力地促進國內高端電子元件產業鏈的發展完善。新產業推出的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MAGLUMI X8為全球率先達到單機測試速度600個測試/小時的化學發光免疫儀器。
江豐電子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姚力軍表示,公司堅持以科技為創新動力,注重自主研發,加大在裝備能力、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投入,形成了以半導體芯片用高純濺射靶材為核心,半導體精密零部件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產品研發體系,并擁有覆蓋鋁、鈦、鉭、銅等多種金屬材料及濺射靶材全工藝流程的完整自主知識產權。
美的集團在資本市場支持下并購發展,逐步實現從“家電制造商”向“科技集團”的轉型。美的集團黨委副書記、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表示,未來,美的將持續推動美的向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筑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等新質生產力布局。
去年以來,中央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新“國九條”和“1+N”系列政策文件系統性重塑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疊加我國科技創新多點爆發,我國資本市場體系、結構和制度機制不斷完善,發展勢能不斷積聚,高質量服務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條件更加鞏固。
當前,深交所一方面持續推動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鼓勵更多上市公司參與“質量回報雙提升”行動,深化落實“并購六條”,推動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意識和能力,著力打造高質量上市公司群體,同時,堅持從嚴監管,進一步優化異常交易監測監控機制,著力提升科技監管效能,協同落實防范財務造假綜合懲防機制,以嚴監嚴管塑造良好市場生態。
記者獲悉,深交所將以深化創業板改革為牽引,優化發行上市、并購重組和市場定價機制,落實科技型優質創新企業“綠色通道”機制,促進市場資源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集聚;發揮好全周期、接力式市場服務體系作用,股、債協同發力,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方位服務新質生產力。
持續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投資力量,也是維護市場平穩健康運行的“壓艙石”“穩定器”。今年的全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深交所積極順應居民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的新趨勢、新特點,大力發展指數化投資,制定實施《落實新“國九條”強化市場服務推動深市ETF市場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從指數編制、產品開發、發行上市、市場培育、系統安全等方面綜合發力,持續以培育寬基指數為抓手,助力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
深市投資功能正在持續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深市ETF規模實現翻番,突破萬億元大關,規模近5年年化增長率超50%;截至2024年年底,深市ETF規模占股票市場流通市值比重由1.9%提升至3.6%,ETF持有人數量增長39%至456萬戶,ETF全年總成交提升35%至8.02萬億元。
近年來,深交所持續加強產品創新,組織推出中證A50ETF和中證A500ETF等跨市場產品,納入更多表征新質生產力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企業,便利投資者分享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不斷做優做強深市核心產品,完善深證100ETF、創業板ETF和創50ETF產品序列,以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創新藥等新質生產力主題產品;創新推出基準做市債ETF,率先推出自由現金流ETF,為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選擇。
3月13日,深交所全資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將發布國證深港通先進制造指數和國證深港通綠色低碳指數,反映深港通范圍內先進制造、綠色低碳領域相關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更好引導深港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
記者獲悉,當前,深交所正在抓緊落實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實施意見,大力發展指數化投資,加大ETF產品創新和供給力度,不斷引入源頭活水;積極推動推廣定期投資模式,助力提升投資者獲得感。(記者韋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