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困境的造紙巨頭ST晨鳴(證券簡稱“晨鳴紙業”000488.SZ,股價2.21元,市值65.01億元)迎來一絲曙光。
9月15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在與國海證券、民生加銀基金等機構的現場交流中,ST晨鳴方面透露,在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強力支持下,其五大生產基地中的壽光基地已全面復工,黃岡基地、江西基地二廠也維持正常生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復工復產為公司“自救”注入了關鍵的流動性。然而,“破冰”背后,ST晨鳴的復蘇之路依舊布滿荊棘。
在ST晨鳴的五大基地中,江西基地一廠、吉林基地、湛江基地目前仍處于停機檢修狀態。更嚴峻的是,公司頭頂的ST“帽子”仍未有明確的摘除時間表,其背后是部分基地停產、非標審計意見等一系列棘手問題。
而在外部,整個造紙行業近年來新增產能集中釋放,終端需求卻顯疲軟,供需矛盾日益凸顯。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ST晨鳴能否借助此輪復工的契機,成功穿越周期,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ST“帽子”難摘,債務與產能雙重承壓
對ST晨鳴而言,獲得寶貴的喘息之機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公司當前面臨的最直觀困境,便是股票簡稱前的“ST”標識,以及背后反映出的嚴峻經營難題與沉重債務負擔。
根據ST晨鳴相關負責人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上的回復,公司股票之所以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主要源于兩大因素:其一,公司旗下部分生產基地陷入停工停產;其二,公司2023年的年度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均被出具“非標”意見。
當被問及何時能“摘帽”時,ST晨鳴方面稱,“待上述導致公司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因素消除后,公司將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向深交所申請撤銷其他風險警示”。
這也意味著,只要還有生產基地未恢復正常運營,或內部控制問題未能得到解決,ST晨鳴的“帽子”就難以摘除。
與“戴帽”問題構成一體兩面的,是公司的債務難題。為了化解債務危機,ST晨鳴正在從四個層面展開自救:一是在債委會推動下,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已同意展期、降息,目前已降低財務費用約7億元,下一步將繼續與非金融機構洽談展期、降息,進一步降低財務負擔;二是加快處置非主業資產,回籠資金用于補充流動性;三是加大應收款項清收力度;四是依托復工復產后經營性凈現金流,持續壓縮債務規模。
不過,ST晨鳴債務問題的解決最終依賴經營全面恢復,而產能閑置正是當前最大的掣肘。
在回復投資者問題時,ST晨鳴方面表示:公司有壽光、湛江、黃岡、江西和吉林五大生產基地,目前壽光基地已全面復工復產,黃岡基地、江西基地二廠正常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基地一廠、吉林基地以及重要的湛江基地,仍然處于停機檢修狀態。公司雖表示“爭取盡快恢復生產”,但未給出明確的時間表。
對于是否考慮減少白卡紙產能的提問,ST晨鳴方面稱,公司目前共有三條白卡紙產線,江西二廠主要生產撲克卡,盈利穩定;壽光四廠計劃生產高附加值的銅版卡、游戲卡、食品卡等,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湛江四廠待復工復產后,主要通過降低自制漿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措施壓降成本,提升盈利空間。
供需矛盾凸顯,政策驅動或成破局關鍵
除了自身面臨的困境,ST晨鳴還必須應對整個造紙行業共同的挑戰。近年來,行業性的產能過剩與需求不振,使得造紙行業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在與投資者交流時,ST晨鳴方面坦言,近年來造紙行業新增產能的集中投放,與終端需求的支撐減弱形成了鮮明對比,導致市場供需矛盾異常凸顯。
記者注意到,這不是ST晨鳴一家企業面臨的問題,而是全行業共同的痛點。
在2025年半年報中,ST晨鳴提到,2025年上半年,我國造紙行業新增產能陸續投放,供應量持續增加,供需結構性失衡態勢延續,文化紙、白卡紙等機制紙產品市場價格跌勢明顯。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25年1—6月,全國規模以上造紙和紙制品業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3%,而利潤總額更是大幅下滑21.4%。對ST晨鳴這樣的企業而言,即便能夠全面復產,也必須直面市場價格戰和盈利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現實。
不過,ST晨鳴管理層對行業的中長期發展依然保持謹慎樂觀。ST晨鳴方面認為,中長期來看,在“雙碳”戰略目標深入推進和“反內卷”政策持續發力的雙重驅動下,疊加國內大循環體系不斷完善和內需市場逐步回暖,造紙行業景氣度有望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綠色紙業已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2025年5月開始實施的新國標(《制漿造紙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強化了對各紙種的能耗限制,這將顯著增加落后產能的環保成本,從而加速高耗能、低效率設備的淘汰出清。同時,中央層面明確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這被市場解讀為對行業“內卷”亂象的糾偏信號。
ST晨鳴方面認為,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下,造紙行業的落后產能將加速出清,供給側將迎來深度調整,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