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發新型燃料顆粒噴射器,助力核聚變等離子體創紀錄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發的新型燃料顆粒噴射器在德國W7-X仿星器實驗中實現了高性能等離子體連續維持43秒的突破。該系統通過高速注入冷凍氫顆粒直達等離子體核心,有效提升核心密度并改善能量約束,克服了傳統燃料注入的局限。此次成果驗證了仿星器設計在未來聚變發電中的潛力,為實現凈能量增益和長期穩定聚變提供了重要數據。
CSIS:美日正深化科研合作應對全球技術競爭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文評論,面對中國在科技研發領域的快速崛起,美日正強化雙邊科研合作以保持技術優勢。雙方通過國家實驗室、高校及企業等多渠道推進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聯合研究與人才交流。日本積極增加研發預算、吸引國際人才,并逐步放寬國防科技合作限制。然而,兩國仍面臨研究安全準則不統一、知識產權界定模糊等挑戰。此外,美日還通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多邊機制拓展合作,并共同在東南亞和非洲推動科技外交,以鞏固盟友體系的科研競爭力。
美國General Atomics向ITER核聚變項目交付超導磁體模塊
美國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最強的脈沖超導磁體模塊的生產,重達27萬磅,準備運往法國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項目。該模塊將與六個相同部分共同構成ITER的中央電磁閥,旨在生成強大的磁場以維持極高溫度下的氫氣等離子體,從而實現核聚變反應。ITER項目預計2034年開始運作,旨在證明核聚變作為清潔能源的可行性。
CSIS深入剖析歐盟AI戰略:創新驅動與監管并重
歐盟人工智能辦公室主任Lucilla Sioli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訪談中表示,歐盟AI戰略核心是創新與監管并行。歐盟通過建設人工智能工廠和超級工廠提升算力基礎設施,目前已收到76份建設意向書;同時,《人工智能法案》建立信任框架,其實踐準則已獲OpenAI等25家企業自愿簽署。Sioli指出,市場碎片化而非監管是創新滯后的主因,歐盟擁有7000家AI初創企業和全球領先超級計算機網絡。在國際合作方面,歐盟與美國保持安全測試合作,對中國治理倡議持開放審慎態度,并通過“AI造福公眾”項目支持發展中國家。
新加坡、香港與日本團隊聯合提出量子貝葉斯規則,250年來首次拓展概率更新原理
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提出了量子貝葉斯規則。貝葉斯規則自1763年提出以來,一直用于通過條件概率更新信念。該研究基于量子態和量子相似度概念,從基礎原理推導出量子貝葉斯規則,這一發現可能為量子計算、量子糾錯和機器學習提供新思路。團隊通過最大化量子態之間的相似度(量子保真度),為量子世界中的概率更新提供了數學框架。這一突破為量子信息學的未來研究奠定了基礎。
日本科學家開發新技術在超2,200°C溫度下制備半導體單晶
日本東北大學團隊開發出基于鎢坩堝的新型晶體生長技術,首次在超2200°C下成功制備半導體和功能性單晶。傳統銥、鉑坩堝因熔點低受限,鎢雖具高熔點卻易與氧化物反應導致污染。研究人員通過創新工藝抑制副反應與雜質混入,獲得高密度單晶,性能超越現有閃爍體。該成果為高熔點氧化物材料的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并有望加速其在半導體、光學、醫學成像及壓電等領域的應用。
英國建設首個1GW電池存儲項目,為家庭、工業和電動船舶供電
英國初創公司Natpower宣布將在威爾頓國際工廠建設名為Teesside GigaPark的1GW/8GWh大型電池儲能系統,項目預計到2028年完成。該設施將成為英國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電池存儲設施,能為家庭、工業及電動船舶提供電力。Teesside GigaPark將通過提供港口電氣化、減少柴油排放,推動船舶清潔能源轉型。該項目還將為英國節省高達35億歐元,支持清潔能源發展,并吸引數據中心等行業的合作。
英國STEM未來計劃擴展至50個合作伙伴并上線新平臺
英國STEM Futures計劃迎來50個新合作伙伴,包括勞斯萊斯、倫敦布魯內爾大學和內政部,覆蓋數據與AI、核能、量子等8個技術中心。計劃通過安置、指導和借調促進政府、學術與工業界專家的知識共享。為提升協作效率,推出全新在線平臺,整合機會公告、資源庫和討論論壇,簡化活動協調與資源共享。STEM Futures框架協議仍是核心,減少行政障礙,實現跨部門靈活合作。
韓國開發自部署復合材料助力下一代機器人
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復合材料,結合了剛性和柔性環氧樹脂,能夠在保持結構完整性的同時實現靈活彎曲。該材料通過多樹脂點膠工藝制造,展示了在各種應用中,包括剛軟機器人領域的潛力。研究成果表明,這些復合材料具有優異的彎曲模量、低彎曲半徑和高應變容忍性,適用于可折疊、擴展、壓縮等復雜運動。該技術的應用前景廣泛,包括機器人部件、太空應用、可折疊電子基板等。
日本團隊首次實現反鐵磁體超快高效內存切換,性能優于鐵磁體
日本東北大學、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和日本原子能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實驗證明,反鐵磁體在內存操作中優于傳統鐵磁體。利用手性反鐵磁體Mn3Sn的非共線自旋結構,他們實現了0.1納秒電流脈沖下的高效切換,可連續1000次無差錯操作,無需外部磁場。反鐵磁切換通過二維旋轉完成,相比鐵磁體的三維進動更快、更可靠。這一成果為基于自旋電子學的超高速、低功耗存儲器和邏輯器件開辟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