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位于上海徐匯區(qū)的星巴克中國總部,看起來風平浪靜,感受不到什么變化。
但在無形的資本市場中,這一總部正處于風口浪尖之上。因為,星巴克準備出售中國業(yè)務的部分股權。
這一度被認為是這家國際咖啡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敗退。
在2025年財年三季度(即2025年4至6月)財報電話會議上,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證實了出售股權的消息。
他公開表示,中國市場的未來發(fā)展?jié)摿薮螅菊谠u估超過20個有強烈合作意愿的戰(zhàn)略機構。
但他也傳遞了一個信號,“希望保留中國業(yè)務相當比例的股權”。
這說明,星巴克并沒有想要撤出中國市場,而是在尋找一個強大的合作伙伴。
參與這場資本盛宴的玩家也逐漸浮出水面——高瓴資本、信宸資本、凱雷投資、KKR等投資機構都有意競逐,市場預期估值可能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這些潛在買家,每一個都是大名鼎鼎。由此看出,星巴克手里的中國業(yè)務,仍然是一個香餑餑。
既然如此,星巴克為什么要出售中國業(yè)務?
2
星巴克初來中國的選擇很有意思。
在星巴克的大本營北美,一直是有加盟機制的,自營、加盟比例一直穩(wěn)定在6:4左右,加盟店也為星巴克帶來了不少現(xiàn)金流。來到中國后,星巴克也曾短暫試水授權模式,但很快發(fā)現(xiàn)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因此很快又將授權收回,在中國走出一條與北美市場截然不同的路徑——100%自營,也就是“單干”。
之后的發(fā)展順風順水,星巴克在中國開設了超過7000家門店,中國成為星巴克全球規(guī)模第二的市場,美國和中國的門店已占星巴克全球門店總數(shù)的61%。
但近幾年來,中國咖啡市場競爭格局發(fā)生劇烈變化。中國以線上外賣為主導的消費模式,與強調“第三空間”到店體驗的星巴克,開始脫節(jié)。廣大年輕消費群體,在9.9元咖啡價格戰(zhàn)的影響下,也已經形成一種咖啡價格敏感。
市場的競爭程度已經可以用“殘酷”來形容。
2019年,星巴克市占率34%,穩(wěn)居第一。到了2024年,這一數(shù)字跌至14%,滑落到第三。與此同時,星巴克的門店數(shù)量已被瑞幸遠遠超過。
本土不斷涌現(xiàn)的現(xiàn)制茶飲品牌,也對星巴克的茶飲生意造成了分流。6月,這家全球咖啡巨頭首次在中國市場主動降價,涉及星冰樂、冰搖茶等10款非咖啡飲品,最高降幅達6元。這是星巴克入華以來首次調價。
這樣的調價顯然還不夠,星巴克在中國需要一些更大的變化。所以,以股權為籌碼,尋找一個本地化的幫手和伙伴,可能是更為現(xiàn)實的解決辦法。
星巴克最新發(fā)布的2025財年Q3季報顯示,中國市場的營業(yè)收入同比增長8%至7.9 億美元,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
這說明,這個市場對于星巴克而言,還沒有到要認輸投降的地步。這塊自己親手培育起來的龐大咖啡市場,怎能輕易放棄?
另一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咖啡生意也都不大好做。
國際咖啡零售巨頭頻傳“出售”消息——可口可樂公司正在評估出售Costa咖啡,皮爺咖啡(Peets Coffee)母公司已經被Keurig Dr Pepper買了。這兩個品牌與星巴克類似之處在于,都是定位于中高端的精品咖啡。
數(shù)據顯示,星巴克在全球的利潤不容樂觀,最重要的美國市場也增長疲軟,管理層已經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市場作為星巴克全球的重要引擎,出售部分股份可以暫時“回血”,也可以與本地伙伴攜手變革,進而幫助其全球業(yè)務的持續(xù)增長。
3
一個被廣泛傳播的說法是,星巴克計劃保留的股份,是30%。出售的70%股份,由多個買家分攤,每家不超過30%。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這樣的股份安排,既能確保星巴克在新的合資公司中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也能在未來的股權配置上進退自如。
舉例而言,如果星巴克全球持30%股權,A公司持股25%、B公司持股25%,C公司持股20%,那么星巴克仍然擁有中國業(yè)務的控制權。未來如果中國業(yè)務強勢復蘇,那么星巴克只需回購一些股權,一切又都回來了。
潛在買家中,有幾家特別引人注目。
高瓴資本曾參與百里國際等多家大消費領域的并購案,也是蜜雪冰城的最大外部股東。
信宸資本母公司是中信資本,中信曾與凱雷投資聯(lián)手操盤麥當勞中國業(yè)務,設立新公司“金拱門”成為麥當勞在中國的唯一特許經營商,推動麥當勞在中國快速發(fā)展,門店數(shù)量從2016年的2400家增加到2025年的7000家,并大量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還有消息稱瑞幸的大股東大鉦資本也有意入局,如果瑞幸主打低端快速,星巴克維持中高端,這種制霸整個咖啡市場的組合,非常有想象力。
選擇誰,才能既不對品牌造成威脅,又能夠幫助業(yè)務增長,對于星巴克來說,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據說,星巴克在接觸這些資本時,除了看重其實力和條件,還要了解這些資本對當前中國市場競爭的看法,對星巴克“第三空間”理念的理解等。看起來,是在尋找一個soulmate。
一位券商分析師坦言,以前外資企業(yè)把國際標準操作照搬來中國市場,便能大賺特賺的日子過去了。外資面對競爭加劇的中國市場,只有選擇深度融入、迅速反應,才能分到自己的那塊蛋糕。
這不只是星巴克需要面對的問題。
本站鄭重聲明:第一黃金網中的操作建議僅代表第三方觀點與本平臺無關,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據此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