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部時間26日18時30分(北京時間27日7時30分),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從得克薩斯州發射升空,實施第十次試飛。在約一小時的任務結束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宣布“星艦”成功濺落印度洋,完成第十次試飛。
這次試飛表現可謂完美,基本上完成了所有任務目標,“星艦”一直以來都備受全球關注,此次試飛成功對太空探索領域意味著什么?有何重要意義?
“星艦”第十次試飛成功
此前“星艦”第十次試飛經歷兩次臨時取消,根據原定計劃,“星艦”于當地時間8月24日晚7時35分從得州南部的星際基地(Starbase)發射,但在預定升空前約15分鐘,SpaceX在X發文宣布因“地面系統原因”取消。8月25日晚,“星艦”再次嘗試發射,又因砧狀云觸發雷電風險的天氣原因,倒計時還剩40秒時發射被叫停。
本次試飛,“星艦”在約一小時的任務結束后,成功濺落印度洋,隨后,SpaceX在社交平臺發文稱,“確認濺落!恭喜SpaceX團隊完成激動人心的第十次飛行測試!”,SpaceX創始人伊隆·馬斯克難掩興奮,在社交媒體向SpaceX團隊道賀:“SpaceX團隊干得好!”
本次試飛達成多項預定目標——測試新型隔熱瓦能力、飛船部署模擬衛星、在太空中進行發動機重新點火測試等。對于馬斯克而言,“星艦”第十次試飛成功,意味著其太空夢想再近了一步。
“星艦”第十次試飛有何亮點
據SpaceX網站消息,“星艦”第十次試飛攜帶有8顆模擬衛星,計劃在試飛中繼續擴展“星艦”超重型助推器(“星艦”火箭的第一級)的運行范圍,并計劃進行多次著陸燃燒測試。此次飛行還將進行與以往任務類似的多項目標,如“星艦”的首次有效載荷部署和開展多項再入大氣層試驗等。
這次試飛成功,被媒體稱為“技術里程碑”,呈現出幾個核心亮點。
首先,全面驗證了助推器回收技術。超重助推器B16點火后投向墨西哥灣,實現了穩定著陸。同時,還進行了中心發動機故障模擬測試:有意關閉一臺處于關鍵位置的“猛禽”發動機,由備用發動機接管并完成最后的著陸燃燒。這一冗余設計大幅提升了系統復用的可靠性,對“星艦”未來能否實現低成本、高頻次的復用至關重要。
其次,完成了衛星部署和發動機再點火的雙重試驗。試飛中,“星艦”成功部署了8顆衛星模擬器,初步展示了批量發射衛星的能力。同時,“星艦”還成功進行了“猛禽”發動機的再點火測試,驗證了飛船能夠在太空中多次點火并調整飛行軌跡。
此外,此次還針對之前的失敗問題進行了修正。此前試飛暴露出推進劑泄漏、姿態失控、再入解體等問題,本次都得到改進,被視為SpaceX是否真正吸取教訓、突破瓶頸的關鍵。
試飛成功意味著什么
回顧今年前三次試飛,“星艦”均以飛船解體或助推器爆炸告終,因此,此次發射能否達成大部分目標備受關注。“星艦”第十次試飛,除純粹技術驗證外,還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和政治意義。
對SpaceX而言,成功不僅意味著技術自證,還將強化其在商業航天領域的主導地位。馬斯克一再強調,“星艦”未來將實現像航空運輸一樣頻繁的太空運輸,本次試飛的穩定完成,意味著“星艦”的“航空化運營模式”開始具備現實基礎。
對NASA來說,“星艦”是2027年NASA“阿爾忒彌斯3號”登月計劃的登月艙,這將是“美國阿波羅計劃”以來的首次載人登月。如果本次任務穩定,NASA對按時重返月球的信心將顯著提升,而此前“星艦”多次試飛的不穩定性,曾讓NASA考慮準備后備方案。
在美國航天戰略層面,這次試飛也極具象征意義。國際航天競爭正在加劇,試飛成功,將成為美國航天“繼續領先”的強有力信號,并為白宮在下一選舉周期提供重要的“科技成果”。
對資本市場而言,“星艦”的每一步進展都會被投資界視為商業航天、衛星互聯網乃至航空制造產業的風向標。如試飛成功,SpaceX不僅能提升自身估值,還會吸引更多資金涌入可重復使用航天器上下游,例如發動機、熱防護材料、衛星制造等領域,極大提振行業信心。而此前的失敗,曾讓市場擔憂SpaceX的融資與IPO前景,此次成功,無疑緩解了這些焦慮。
“星艦”第十次試飛的成功,表明“星艦”已經在重復使用航天器的道路上跨出了關鍵一步,不僅強化了SpaceX的行業領先地位,也顯然會進一步穩固NASA的登月信心,為美國的航天戰略注入新的動力。
消息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環球網、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