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和塞內加爾兩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兩國合作重點正從商品貿易拓展到產業投資和民生項目,契合了塞內加爾經濟復蘇與就業增長的政策導向,也為中企在當地市場投資興業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近年來,中國和塞內加爾兩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與此同時,兩國合作重點正從商品貿易拓展到產業投資和民生項目:從保障性住房建設到花生產業鏈升級,從新能源公交推廣到本地裝配與培訓,新的合作領域契合了塞內加爾經濟復蘇與就業增長的政策導向,也為中企在當地市場投資興業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雙邊貿易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超過法國,成為塞內加爾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從商品結構看,中國對塞內加爾出口最多的產品是機電產品,其次是紡織品及原料,再次是金屬及其制品。這一宏觀變化,在其首都達喀爾的港口和街市有著直接的“可視化”呈現:在達喀爾港,一批批來自中國的集裝箱被起吊卸下,既有鋼鐵材料、工程機械,也有輸電設備和農機,這些大宗設備隨即分撥至全國各地的工地、港口和農業項目,助力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與此同時,走進達喀爾百年大道(Centenaire)或歷史悠久的桑達加市場(Sandaga),能看到大量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塑料器皿和日用家電等商品,吸引當地顧客選購。此外,Centenaire大道也是首都區域內的商品集散中心,本地小販批量購入后,再把商品賣到城郊和鄉鎮。
近年來,塞內加爾油氣行業發展迅速,創造出新的結構化需求。有專家認為,隨著該國油氣產業的發展,其大量上下游產業,比如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設備、化工行業設備等將會成為中塞兩國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
吸引外資呈現新趨勢
近年來,塞內加爾面臨的財政與債務壓力持續上升。去年,塞政府審計將前政府遺留的巨額隱藏債務公之于眾,該國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顯著上升,直接導致國際權威評級機構下調該國主權信用評級,推高外部融資難度。
受債務和財政赤字擴大影響,塞政府在吸引外資時更強調質量優先、風險可控、落地見效。2025年8月,塞對外公布了以開發國內資源為主、外部合作為輔的一攬子經濟復蘇方案,明確提出優先以本地化收益、就業和產業鏈升級為導向的投資吸引策略。
2025年6月,塞內加爾總理松科訪華期間,中塞雙方在杭州和北京舉行經貿對接活動,會場上簽署了涉及產業、住房、交通與能源的多項諒解備忘錄和合作框架,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設成為中方投資的新亮點,將實現短期就業增長,中期物流、建材、安裝等上下游產業鏈發展與長期民生福祉保障,從財政角度看也更易設計避免主權擔保的融資方案,高度契合塞經濟復蘇政策要求。
現階段,塞內加爾對財政可持續性高度敏感,故逐漸偏向不增加主權債務的融資模式,比如優先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鼓勵在地化生產與公私合營模式。新趨勢意味著,中資項目想要提高社會認可度并追求長期回報,需要在合同設計、環境社會治理與本地能力建設上展示更大透明度與包容性。
聚焦特色產業發展
在農業領域,花生是塞內加爾傳統支柱作物之一,也是該國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近年來,面對國內保障與國際出口雙重壓力,塞方注重增產、提升品質和推動加工產業發展。
2025年7月,“科創中國”中國—塞內加爾花生全產業鏈國際培訓班在中國山東青島舉辦,10多名塞方研究人員、官員與企業代表系統學習了從品種選育、田間管理到分級、烘干及加工的整套流程,旨在把示范技術帶回國內并在試點區復制推廣。塞內加爾農業研究所主任薩爾表示,“這次培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增強了我們對塞內加爾整個花生價值鏈現代化發展的信心”。
當前數據顯示,2025/2026產季,塞花生產量有恢復跡象,而中國市場對塞內加爾優質原料的強勁吸納,使得提高品質與加工率成為提升農戶收益的關鍵途徑。通過技術培訓與加工示范,塞內加爾有望把花生出口從“原料”向“半成品/成品”延伸,增加產品附加值與本地就業。
在公共出行領域,塞內加爾包括首都在內的絕大多數城市,柴油驅動的街頭小巴與頗具代表性的“Ndiaga Ndiaye”(多為在二手奔馳卡車底盤基礎上改裝而來的長途客車),仍然承擔著城市與城際客運的主體功能。這類車輛機動性強、票價低廉,能把乘客運到正規公交觸及不到的街道和鄉村,但其車齡普遍偏長、缺乏排放控制與安全保障,長期運行帶來的尾氣與噪聲問題,對空氣質量和城市生活品質造成現實壓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達喀爾BRT(快速公交系統)項目應運而生,121輛電動大巴及其光伏充電配套設施,打通城市主軸、縮短通勤時間并顯著降低城市運輸排放,已被視為西非城市綠色交通的標桿。與此同時,諸如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在本地市場展開推廣,提供從乘用車到商用車的電動化方案,為城市出行電動化創造市場基礎。
把上述“舊”與“新”并置起來看,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中塞在交通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既是政策選擇,也是現實需求:一方面,替換或補充老舊柴油小巴不僅能改善空氣質量、降低噪聲并減少交通事故隱患,還能通過規?;少徟c在地化裝配,帶動零部件、運維與充電基礎設施等上下游的就業與技術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若僅靠進口整車而不發展本地裝配與維修能力,從長期來看仍會形成對外依賴且難以吸納大規模就業。因此,雙方當前重點推動的不只是把電動大巴開上路,更強調實現“采購—裝配—運維—培訓”的閉環,即在塞培育車輛裝配線、建設充換電站并開展司機與技師培訓,從而把一次性設備投入轉化為持續的產業與技能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