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一系列統計機構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歐洲對美出口持續大幅放緩,凸顯了特朗普政府“關稅大棒”對歐洲大陸貿易的拖累。
歐盟統計局近期最新公布數據顯示,6月歐盟27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0%,降至2023年底以來最低水平,略高于400億歐元(468億美元),經季節性調整后的貿易順差從5月的156億歐元收窄至28億歐元。
當地時間20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受美國加征關稅等因素影響,德國上半年對美出口順差明顯收窄。整體上,德國對美貿易順差為302億歐元,同比下降12.8%。德國聯邦統計局解釋道,美國關稅措施令德國產品競爭力顯著承壓。
同日,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一場活動上表示,雖然美國仍將是歐洲的重要貿易伙伴,但歐洲也應發揮出口型經濟優勢,進一步推動經貿關系多元化。
關稅下三季度歐洲經濟增速預計放緩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今年4月開始,歐盟對美國出口出現大幅下滑。此前3月,歐盟對美國的出口飆升至近720億歐元的歷史高位,原因是美國進口商在特朗普政府即將宣布加征關稅之前囤積了大量商品。
不過,隨后幾個月中,伴隨美方各項關稅不斷出爐,不少歐洲出口商就開始面臨美國10%的所謂“對等關稅”,汽車生產商面臨25%的關稅,鋼鐵和鋁生產商則面臨高達50%的關稅。
8月,美方對大多數歐盟輸美商品征收15%的所謂“對等關稅”生效。這些稅率都遠高于此前美歐間平均不足5%的關稅。
從數據上看,與5月相比,6月歐盟貿易順差縮減的主要原因是化學品出口疲軟,而化學品是許多歐洲經濟體的重要出口行業。
其中,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工業強國和世界主要出口國之一的德國,近幾個月對美出口下滑,拖累了其工廠的產量,并限制了整體經濟的增長。歐元走強也削弱了外界對歐洲商品的需求。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德國對美出口同期下降3.9%。
據央視新聞報道,根據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文森特·施塔默的測算,新一輪美方關稅可能在未來兩年使德國對美出口減少20%至25%。目前,美國對大多數歐盟商品加征15%的進口關稅,使德國汽車、機械等優勢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下降。數據顯示,上半年德國對美汽車及零部件出口下降8.6%,機械出口下降7.9%。
特別要注意的是,8月1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將407個產品類別納入50%的鋼鐵和鋁關稅征收范圍,涵蓋風力渦輪機及其零部件、移動起重機、推土機和其他重型設備、鐵路車廂、家具、壓縮機和泵以及數百種其他產品。
一位在歐洲從事外貿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他們還在研判這一最新“擴容”的關稅,譬如一個歐洲輸美產品,原本面臨15%所謂“對等關稅”,如果屬于上述名單,還要再疊加該232條款關稅,如何疊加要看如何根據稅號項下產品來計算相關成分含量。
她舉例道,譬如某汽配零件,鋼鋁占比為50%,若該零件貨值為100美元,則征收的鋼鋁關稅為50美元,另外部分按照所謂“對等關稅”15%計算后,再進行合計關稅計算,這影響報價,不僅工作量巨大,且長期而言恐怕會造成產業鏈重構。
拉加德則表示,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歐元區三季度經濟增速預計放緩。
她表示,今年一季度,進口商為了規避關稅上調影響,在政策生效前增加庫存,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客觀上推動了經濟增長。
拉加德說,受此影響,歐元區對美國出口占比較高的行業,如制藥業一季度增長超過預期。但隨著加征關稅政策生效,這種影響正在逆轉,歐元區經濟增長放緩趨勢在二季度已經顯現,預計三季度將繼續走弱。
實際上,牛津經濟研究院在最新一份報告中也觀察到,在關稅情景下,歐盟是美國第一季度進口(尤其是藥品)的主要來源地,但自4月以來,美國來自歐盟的進口量大幅下降,目前已明顯低于2024年的平均水平。
歐盟是否能找到“替代出路”
雖然美方一直在宣布新的關稅,但由于不斷豁免,歐元區經濟在關稅沖擊下表現出比人們擔憂的更強的韌性,第二季度增長了0.1%。
但荷蘭國際集團宏觀研究主管布熱斯基認為,出口可能仍將面臨歐元走強和整體不確定性的壓力,“目前,很難看出出口如何能很快恢復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牛津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斯拉特(Adam Slater)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顯而易見的是,美國貿易伙伴之間關稅稅率的差異意味著貿易模式有很大的轉變空間,美國進口商正在從高關稅國家轉移,部分因素可能已在數據中顯現。
如前文所述,拉加德呼吁歐洲推動經貿關系多元化。實際上,在貿易限制不斷升級的情況下,區域貿易協定是一種務實合作的選擇。
近期,在關稅壓力下,歐盟正在尋求與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開啟或重啟貿易和投資談判的機會。
譬如,目前歐盟已經宣布與阿聯酋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新西蘭也開始與歐盟對話,提議歐盟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成員國在貿易問題上加強合作。
此前印度與歐盟也傳出在自由貿易協定方面加速的消息,并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達成一項平衡且互利的協議。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肯定是要以開放對抗封閉。”
他認為,在美國貿易壁壘提高后,各經濟體更加緊密合作,構成區域性經貿組織,都應盡量爭取,譬如芯片行業,就是全球共同合作產業鏈,哪個國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不過,在關稅存在的情況下,“未來有一些區域之間的國家合作更緊密,有些國家之間相對疏遠一點。”他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