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通脹壓力再度陡然上升。
當地時間周三(20日),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英國7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8%,高于預期,創下18個月新高,使英國再度成為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中物價增速最快的國家。
雖然這一水平顯著低于2022年10月能源價格飆升時曾達到的11.1%峰值,但仍表明英國通脹正處于頑固高位。與此相比,美國7月通脹同比增速為2.7%,歐元區僅為2%。
什么推高了英國CPI?
物價上漲的直接推手主要來自交通和能源等領域。7月通脹加速的最大推動因素是交通運輸成本,特別是航空機票價格的大幅上漲。暑期出行高峰導致英國出境航班票價單月跳漲約30%。此外,汽油等燃料價格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回升,對通脹增速貢獻了0.1%。酒店住宿價格和軟飲料價格的上漲,同樣推高了6月至7月間CPI的年化增速。
從分項數據看,英國服務業價格漲勢尤其引人關注。7月服務業通脹率攀升至5.0%,高于6月的4.7%。服務業通脹被視為衡量國內潛在價格壓力的關鍵指標,其走高顯示本土通脹動力依然強勁。
剔除能源、食品等波動項目后,英國7月核心通脹率也略有上行,從6月的3.7%同比增速升至3.8%。與此同時,生活必需品價格仍在上漲,7月食品和非酒精飲料價格同比上漲4.9%,創下2024年2月以來新高。
英國通脹為何高于其他發達經濟體?
首先,能源價格監管方式導致統計上的滯后效應。英國的能源和公用事業價格受監管機制影響較大,今年4月家庭能源賬單的大幅上調顯著推高了同比增速。這種“行政調價”因素意味著,即使國際能源價格回穩,監管層面的價格調整仍會令通脹數據居高不下。
其次,英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失衡推升了內生通脹壓力。英國脫歐后勞動力供應趨緊,就業市場更顯僵化,這為薪資和物價上漲埋下伏筆。當前英國名義工資增速雖然較兩年前的近8%有所放緩,但仍維持在約5%的高位。企業在人力成本高企的情況下提高商品和服務價格,從而形成“薪資-物價”螺旋上升的風險。
再者,英國近期的財政政策舉措也帶來了一定的通脹上行壓力。財政大臣雷切爾·里夫斯(Rachel Reeves)在今年4月上調了一系列稅收并提高了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大量分析指出,企業正通過漲價將這些新增的數十億英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英國央行:降不降息,這是個問題
英國通脹數據公布后,英鎊匯率一度扭轉跌勢,小幅走強,顯示投資者預計英國央行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緊縮立場。有分析指出,疲軟的增長前景,疊加爆表的通脹數據,已使英國央行陷入兩難:既要防止過早放松導致通脹高燒不退,又要考慮經濟增長乏力下過度緊縮的代價。
對于英國央行下一步舉措,各方觀點不一。德勤(Deloitte)英國首席經濟學家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指出,英國經濟正同時經歷高通脹和低增長的困境,這種局面可能會持續到明年春季,使得英國央行是否會在2025年再次降息充滿不確定性。
“雖然英國央行預料到通脹壓力會有所回升,但通脹率已令人警惕地逼近4%,”GTC集團首席分析師賈米爾·艾哈邁德(Jameel Ahmad)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指出,“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央行)進一步降息的理由正在減弱。”
然而,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NIESR)預計,如果未來數月通脹回落、就業市場走弱態勢明朗,英國央行仍可能在今年稍晚酌情放松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