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8月19日,小米集團(1810.HK)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本季度實現總收入1159.56億元,同比增長30.5%;經調凈利潤108.31億元,同比增長75.4%。
盡管二季度全球手機市場大盤整體承壓,但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依然在國內外依舊實現了積極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在海外多個區域增長較快:在東南亞地區排名上升至第一,市占率增至18.9%;在歐洲地區的排名重回第二,市占率增至23.4%,市占率首次超越蘋果。
在當晚的業績說明會上,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小米的短期目標是銷量進入“2億俱樂部”,屆時蘋果、三星、小米將形成3家手機年銷量超兩億部的“三足鼎立”局面。
除了手機業務之外,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66.2%;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213億元,同比增長234%。
截至8月19日收盤,小米集團總市值為1.36萬億港元。
歐洲市場反超蘋果
分業務板塊來看,小米手機和AIoT業務仍是營收支柱,二季度實現收入946.93億元,同比增長14.8%,營收占比為81.7%。
其中,在智能手機收入方面,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收入為455.2億元,相較一季度的506.12億元減少約10%,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機ASP平均售價下降,惟部分被智能手機出貨量增加所抵銷。
智能手機ASP(平均售價)由2025年第一季度的每部1210.6元下降11.3%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每部1073.2元,主要是由于ASP較低的境外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上升,惟部分被中國大陸ASP上升所抵銷。
不過,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42.4百萬臺,環比增加1.5%。
國內市場方面,繼一季度出貨量重返中國第一后,第二季度小米新機激活量1150萬臺,市場份額為16.8%,登頂國內第一。
國際市場上,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在60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三,69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五。
在全球多個重要區域,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及市占率持續提升:東南亞地區排名上升至第一,市占率增至18.9%;歐洲地區排名重回第二,市占率增至23.4%,市場份額首次超越蘋果;中東和拉美排名位居第二,市占率分別為18.7%和19.6%;在非洲排名第三,市場份額增至14.4%。
據Canalys數據,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環比減少2.7%。相比之下,小米在出貨量表現上優于行業整體水平。
綜合來看,今年第二季度,受關稅波動、宏觀經濟挑戰等因素影響,市場需求持續承壓,尤其是低端市場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支出優先級下降。IDC數據顯示,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僅增長1%,為2.952億部。
IDC進一步指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結束了連續六個季度同比增長,出貨量6896萬部,同比下降4%。與此同時,“國補”對于市場需求的拉動有限,大部分廠商為了合理控制渠道庫存水位,在第二季度控制出貨量,并且借助“618”促銷來清理渠道庫存。
劍指“2億俱樂部”
“當前,手機行業已進入成熟期,大盤幾乎不增長。中國市場品牌格局焦灼,前六名的份額差距非常小。”盧偉冰在業績說明會上直言。
面對全球手機市場需求疲軟、競爭加劇的挑戰,小米的應對思路是: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與利潤并重,通過高端化與生態協同尋找新的增長空間。
“盡管手機市場是存量市場,但用戶換機傾向于升檔,產品結構會持續改善,平均售價也會持續提升。”他說。
盧偉冰告訴記者,在中國市場,小米持續采取規模和高端化齊頭并進的策略。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高端智能手機銷量,占整體智能手機銷量的比重達27.6%,同比提升5.5個百分點;4000-5000元價位段的市場份額為24.7%,位列國內第一;5000-6000元價位段市場份額15.4%,同比提升6.5個百分點。
在盧偉冰看來,中國市場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兩點:一是新零售門店的拓展與調優;二是汽車成功形成的品牌勢能對手機業務的明確拉動。
“在海外市場,小米將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和發展階段采取差異化策略。”盧偉冰透露。
他舉例道,在歐洲、東南亞市場,小米占有率已達第二,且市場整體空間有限,小米以產品結構調整為主;在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仍有較大規模空間,因此將采取規模優先策略。他認為,盡管全球市場大盤基本無增長,但小米增長空間仍大,遠未達增長瓶頸。
盧偉冰稱,與三星、蘋果相比,小米起步稍晚,但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本地化經營的深化以及新零售的持續突破,相信小米與前兩名的距離會持續縮小。
他透露,小米的短期目標是銷量進入“2億俱樂部”,屆時蘋果、三星、小米將形成三家手機年銷量超兩億部的“三足鼎立”局面。他預計,未來手機行業將形成“2億俱樂部”“1億俱樂部”“5000萬俱樂部”三檔品牌格局。
業務結構持續優化
記者還注意到,今年二季度,小米的業務結構持續調整。
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收入占比為39.3%,較一季度的45.5%減少約6.2個百分點;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占比33.4%,環比增加4.3個百分點;互聯網服務收入占比從一季度的8.2%下降至7.8%;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收入占比為18.3%,一季度為16.7%。
手機業務依然是小米的壓艙石,與此同時,其另外兩大增長曲線——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加速跑馬圈地。
進一步來看,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387億元,同比增長44.7%,創歷史新高,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66.2%;互聯網服務收入91億元,同比增長10.1%;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213億元,同比激增234%。
“在科技家電領域,我們有清晰的策略:第一,擁有更領先的技術、更嚴苛的質量標準、更有質感的設計和更優質的服務;第二,堅持爆品策略,保持高效商業效率以維持性價比;第三,不參與家電行業的價格內卷,而是通過技術深耕和用戶洞察,提供對用戶有價值的產品。”盧偉冰表示。
除大家電外,他認為,眾多小家電的潛力巨大,如智能門鎖、空氣凈化器等增速飛快。“相信通過在IoT品類的戰略壓強投入、基于用戶需求的創新性產品開發以及產品結構優化,我們將保持IoT業務長期持續健康增長。”他說。
此外,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經營虧損3億元,交付新車達81302輛,板塊毛利率由一季度的23.2%上升至26.4%。
整體來看,盧偉冰認為,小米“人車家”生態已形成閉環,協同效應增強,帶動所有品類持續高速增長。從用戶角度,小米手機全球月活用戶超7.3億,IoT設備連接數接近10億,生態規模和連接活力都很強。
談及全年預期,他表示,小米有信心完成年初預測的約30%收入同比增長目標。“在手機規模和高端用戶提升的帶動下,互聯網業務穩健增長,毛利率維持高位;智能汽車隨著交付量提升,也將實現不錯增長。因此,我們對2025年整體完成全年預算目標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