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成立六周年之際,臨港新片區迎來一份有分量的“生日賀禮”:6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超400億元,涵蓋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為新片區的主導產業版圖重磅“加碼”。
羽翼愈發豐滿、配置愈發高端、鏈條愈發成熟、氣場愈發“硬核”——這是許多深耕臨港多年的企業團隊提到發生在這塊年輕土地上的產業生態變遷時,最直觀真切的感受。
自成立以來,臨港新片區累計簽約超679個前沿科技產業重點項目,涉及投資額超73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8.4%。其中,集成電路、民用航空、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8.3%。
六年過去,灘涂已成高原,如今再筑峰巒。眼下,臨港新片區正聚焦集成電路、民用航空、高端裝備、智能新能源汽車和數字經濟等主導產業優化發展空間,全面構建前沿產業生態,將這座特殊經濟功能區的產業韌性淬煉成鋼。
鍛造產業鏈聚合“強磁場”
7年前的8月,積塔半導體在臨港打下第一根樁基時,工地周邊還是一片荒灘。次年,也是在8月,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重大國家戰略的牽引,地區發展的蓬勃勢頭,龍頭磁場的引力,讓前沿科創團隊和企業們紛至沓來。
如今,這里已形成集設計、高端制造、裝備材料、先進封裝、芯片貿易于一體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布局,產值6年平均增速超50%,成為新片區投資規模最大、產業集聚度最高、產值增長最快的先導產業。即便放眼全國,也找不出第二個產業集聚度如此之高的集成電路“熱帶雨林”與之比肩。
“近百億元設備訂單,都來自同一個地方——上海臨港”。 2022年,這個令人震撼的發現,讓總部位于北京的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龍頭北方華創決心來這座年輕的產業熱土探探虛實。
那次考察改變了企業原本的產業布局計劃。團隊負責人意識到,臨港不僅是其重要上下游客戶的集聚地,更能為企業本身業務發展賦能提供絕佳平臺。2年后,企業在臨港購置了辦公樓,組建起500人的團隊扎根當地發展。
企業用腳投票的背后,恰恰體現了臨港最核心的吸引力:在強調保持戰略敏捷的同時,始終注重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與產業鏈的復合集聚。
為“鏈主”賦能就是其中重要一環。今年2025臨港科創大會上,新片區發布首批15家“鏈主”企業名單并啟動試點行動,覆蓋集成電路、智能汽車、民用航空、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這次試點的核心,是要通過給予“鏈主”企業多維度的靶向扶持政策,鼓勵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融合創新,增強產業集群協同效應。
“鏈主”的作用不言而喻。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新型儲能這一相對“冷門”的產業今年在臨港的異軍突起。稱其“冷門”,是因為兩年前,當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宣布落戶臨港時,這片土地上幾乎找不到儲能產業的身影。
特斯拉帶來了示范應用、儲能系統、關鍵設備、電芯材料等上下游,其組成的完備的產業鏈又吸引更多新型儲能企業來此尋求合作、布局發展。在此過程中,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成為牽線搭橋的中間角色,幫助企業在產業鏈上找到最合適的合作伙伴。據透露,今年臨港全年的儲能產值預計達到300億元,下半年更有多個重大儲能項目將簽約落地。
積跬步,至千里,圍繞產業生態和全產業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始終是臨港在產業賽道跑出“加速度”的題中之要。
強化產業生態培育體系
今年7月,新城城市推介活動上,臨港新片區所在南匯新城宣布2025年的重大功能性導入項目,其中包括面向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高端機床裝備中試驗證平臺。
中試平臺相當于放大的實驗室、縮小的生產線。在科技成果從研發實驗室走向成熟市場前,中試平臺就是那座橋,驗證其能用好用,讓用戶敢用愿用。
在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戰略產業,國外長期通過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壓制國產替代。以機床為例,國產設備價格往往不到歐洲同類產品的一半,但因缺乏量產驗證數據,下游企業為求穩寧可高價采購進口設備,致使企業陷入研發成功卻難以市場化的惡性循環。
臨港新片區是上海民用航空產業的重要承載地。這兩年,伴隨大飛機C919產能的批量提速,新片區持續引進60余家大飛機配套企業,今年上半年,航空航天產值同比增長52.9%。
但要進一步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則必須要幫助本土企業解決國產高端裝備的技術驗證與產業化難題。如今導入這一中試平臺,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強化科技服務供給,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從而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作為屬地政府,臨港類似的動作還有不少。三個月前,上海市“超寬禁帶半導體未來產業集聚區”落地臨港,超寬禁帶半導體概念驗證中心和集成電路材料概念驗證中心同步啟動建設。
其核心是面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鏈自主可控戰略需求,構建覆蓋基礎研發、概念驗證、中試/量產、高質量孵化的全鏈條的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解決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存創新技術供給薄弱、基礎研究成果與技術轉化效率有待提高等瓶頸。
與此同時,新片區還推動9家投資機構組成產業基金矩陣,牽引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成立創新發展聯盟,從科技金融、高水平人才供給等方面助力孵化培育企業茁壯成長。
盡管形式不同,但終極目標都是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通過提供多層次、梯度化、高質量的科技服務功能,著力提升先進制造業與前沿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構建更有針對性、更能助企增利的產業生態培育體系。
優化營商環境助企增利
楊淑彬是上海裕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她的團隊自2014年起就扎根臨港地區,見證了臨港新片區這塊年輕熱土的高速發展。但作為市場主體,她或許很難想到,有一天,自己的一句吐槽會成為推動新片區改變政策門檻的突破口。
去年底,臨港新片區召開了一場特殊的營商環境吐槽大會,一批受邀參加的企業與開發主體代表結合自身經歷,懇切地吐槽了當前營商環境存在的難點、堵點,并提出意見建議,讓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聽到許多真切的訴求。
作為受邀企業,楊淑彬一上來就吐槽臨港對流片的支持政策,設定28納米以下這個門檻不合理。
集成電路行業中,流片是驗證芯片設計能否實現量產的關鍵一步。28納米通常是先進制程和成熟制程的分割線,28納米以下制程通常代表技術的最前沿,28納米以上制程則經過長期驗證,一般用于模擬芯片,技術穩定,應用場景更廣泛。舉個例子,一輛汽車需要一千多顆芯片,其中90%以上都是模擬芯片。
在過去,為鼓勵行業向更先進的工藝演進,臨港的流片政策只面向工藝制程在28納米及以下的公司,最高按照流片費用的30%比例給予支持。
楊淑彬的企業主要設計制造電源管理芯片,工藝制程通常在55納米到180納米之間,也就無法享受這一政策。然而,他們去年模擬芯片的銷量達13億顆,也需要投入資金進行產品的迭代創新。 這筆數目不小的政策補貼,對企業后續創新增產同樣關鍵。
她的“吐槽”引起了新片區管委會的重視。后來,管委會又請來當地規模較大的十多家芯片設計公司,專門組織了一次流片政策的意見征詢會。在多番權衡后,臨港決定為政策打補丁,將補貼范圍擴大至目前更迫切需要支持的成熟工藝。
這是一個典例。企業代表們在那次大會上提的問題,經管委會相關部門的協同推動,已超半數都完成了閉環。對企業來說,這些政策門檻的破局、對發展難點的回應,不僅是真金白銀的支持,情緒價值的充盈,更感受到臨港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上所付出的努力。
走過六年,產業集聚的“臨港速度”,始終匯聚在這一點一滴營商環境的“臨港溫度”中。歸根結底,只有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才能構建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增強對上下游企業和各類人才的黏性,進而為其帶來穩定預期、提升市場信心、提升攻堅韌性,更安心、舒心地在臨港新片區展業興業、深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