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受美國政府壓力,意大利可能對多家意企的中資持股比例設限制。此前,美國政府還曾對意大利一家輪胎企業發出所謂“安全警告”,聲稱其產品搭載的中國技術存在風險,因而在美銷售可能受到限制。這是美方一些人破壞國際經貿正常合作的慣用手法:通過政治干預或輿論施壓,破壞正常的市場合作關系,達到遏制他國發展的目的。
經貿合作應遵循市場原則,誰參與、如何合作,應由當事國基于自身利益和市場規律作出決定,任何第三方都無權橫加干涉。美方一些人罔顧這一基本常識和國際共識,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把合作關系工具化,剝奪他國的自主決策權,迫使他國在陣營對立的框架下選邊站隊。這種做法違背了市場經濟原則,破壞了國際經貿合作秩序,嚴重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性,損害了相關國家的發展權利和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基礎。
中國一貫主張,國際經貿合作應基于公開透明、平等協商的市場規則,秉持不干涉內政、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中國與包括意大利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合作,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國進行投資,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拓展了自身的市場空間。在希臘,中國企業助力比雷埃夫斯港從“瀕危港口”變成地中海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在塞爾維亞,中國企業的投資幫助鋼鐵廠恢復生產,帶動了當地經濟復蘇和就業增長;在非洲和東南亞,中國承建的鐵路、公路、電站等基礎設施項目顯著改善了交通和能源條件,促進了地區互聯互通……近年來,國際社會已形成一個普遍共識:中國的對外經貿合作不僅給各國帶來了資金和技術,更帶來了讓各方共同受益的可持續發展機遇。
一些受到美方壓力的國家應當清醒認識到,信用是國際經貿的基石。在對外合作過程中,堅持立場獨立、政策獨立,基于事實和本國利益作出判斷,不僅有利于自身經濟增長,也能向全球釋放獨立自主、尊重規則的積極信號。反之,如果片面迎合外部壓力,違背契約精神,隨意改變合作條件,就會讓國際投資者對其政策穩定性和市場可預期性產生懷疑,削弱其在全球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多邊合作是應對當前風險挑戰的正道。面對某些國家的霸權行徑,國際社會應當加強團結協作,堅持開放合作,反對保護主義,形成發展合力,共同維護公平、透明、非歧視的國際經貿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