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市需求疲軟、供應增加的雙重沖擊下,國際能源署(IEA)拉響供應過剩警報。
8月13日,IEA在月報中表示,明年全球石油市場將面臨創紀錄的供應過剩,庫存將以每天296萬桶的速度增加。IEA還指出,主要經濟體需求疲軟,而消費者信心依然低迷,短期內需求出現強勁反彈的可能性不大。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8月12日,歐佩克在月報中上調了對明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預估,同時下調了對美國和歐佩克+以外產油國的供應增長預估,預測市場前景趨緊。
歐佩克預計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加138萬桶/日,高于此前預計的128萬桶,主要受主要經濟體經濟活動更為強勁的推動。除非歐佩克+進一步恢復產量,否則明年全球石油庫存將顯著減少,降幅預計達到近120萬桶/日。
在IEA和歐佩克的巨大分歧背后,誰的預測相對更靠譜?迷霧重重的油市將邁向何方?
分歧重重
隨著歐佩克+加快恢復閑置產能,以及美洲地區產量持續增長,全球供應正大幅膨脹,石油庫存在6月份已達到46個月高點。與此同時,今明兩年需求增長速度已不足2023年一半,IEA警告明年全球石油市場將面臨創紀錄供應過剩。
IEA預計,今年全球原油供應量將增加250萬桶/日,明年將增加190萬桶/日,遠高于此前預計的210萬桶/日和130萬桶/日,主要受到歐佩克+最新一輪大幅增產的推動。
而歐佩克則認為需求將比此前的預期更強勁,將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測上調10萬桶/日,同時將非歐佩克國家石油供應增長預測下調10萬桶/日。
石油行業高級經濟師朱潤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IEA與歐佩克的預測分歧主要源于兩個機構代表了不同的利益方,他們的預測結果都有一定的客觀實際基礎,但是也同時包含了所代表的利益主體的愿望和傾向,他們的分歧越大,意味著不同利益方的訴求差異越大。
在朱潤民看來,實際供需狀況既不會像IEA預測的那樣持續嚴重供給過剩,也不會像歐佩克預測的那樣很快出現供給趨緊并持續很長時間。全球石油供需狀況正在從相對寬松轉向新的再平衡,逐漸進入新的周期性的供給偏緊的狀態。160多年的石油工業史也是全球石油供需狀況周期性變化的歷史,這既是歷史事實,也是市場經濟規律所在。
歐佩克+何去何從
作為調節油市的關鍵力量,歐佩克+的石油產量約占全球的一半。過去多年來,歐佩克+一直在減產以支撐油價。為了奪回市場份額,今年歐佩克+在沙特的帶領下改變了減產路線。
從4月份開始,八個歐佩克+成員國開始增產,產量在當月小幅增加13.8萬桶/日,隨后在5月、6月和7月分別增產41.1萬桶/日,8月增產54.8萬桶/日,9月增產54.7萬桶/日。
8月早些時候,歐佩克+同意在9月增產54.7萬桶/日,提前一年完成對220萬桶/日自愿減產的全面逆轉。盡管實物市場指標顯示,季節性需求或能消化這部分新增供應,但交易員仍擔心,這些額外原油可能令本就過剩的市場進一步承壓。
歐佩克+表示,其下一步行動完全待定,既可能進一步增產,也可能暫停增產,甚至可能逆轉近期的增產決策。
建信期貨能源化工高級研究員李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7月參與額外減產的8個成員國產量環比增加30.8萬桶/日,主要是沙特、阿聯酋和俄羅斯增產。考慮到今年4月16日提交的補償減產計劃,除哈薩克斯坦外,其余7個成員國的產量基本在配額范圍內,產量釋放相對溫和。歐佩克+還有2023年4月達成的另一套自愿減產,合計166萬桶/日,原本將延續至2025年底。考慮到歐佩克+已從此前的減產保油價策略轉向,9月220萬桶/日額外減產完全退出后,不排除歐佩克+開始退出另一部分166萬桶/日減產的可能性。
目前歐佩克+恢復產量的速度較慢,盡管4月至7月間名義上有近140萬桶/日的減產額度被解除,但IEA指出,實際流入市場的新增原油僅有64萬桶/日。
金聯創原油分析師韓正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來看,盡管歐佩克+實際增產低于計劃量,但預計后期歐佩克+產量仍會保持增長,直至恢復全部計劃產量。接下來歐佩克+仍有較大增產空間,歐佩克+正式減產200萬桶/日,還有8國(沙特阿拉伯、俄羅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和阿曼)合計166萬桶/日的自愿減產尚未恢復,這也意味著歐佩克+仍有兩部分減產產量(共計約366萬桶/日)可供調整。
在朱潤民看來,歐佩克+實際增產幅度小于預期,這符合石油開發生產的基本規律,是可預期的。這也說明,歐佩克+的剩余產能應該遠低于目前各大機構的預期和統計。初步估算,歐佩克+的剩余產能至多只能釋放80%的有效供給。
如果接下來油價持續疲軟,“減產聯盟”是爭份額還是保油價?朱潤民認為,如果油價疲軟,“減產聯盟”短期內還會以份額為主要目標,畢竟其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能夠適應更低的國際原油價格,而且能以此加快高成本產能的快速退出;但是如果全球石油消費出現明顯的滑坡,國際原油價格進一步大幅下行,向40美元/桶靠近,那“減產聯盟”大概率會重啟減產行動,抑制國際原油價格的深度下挫。
前歐佩克官員Jorge Leon表示,歐佩克+已經通過了第一個考驗,完全扭轉了最大一部分自愿減產,沒有導致油價暴跌。但下一個任務將更加艱巨:歐佩克+需要決定是否以及何時釋放剩余的166萬桶石油自愿減產,同時應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保持凝聚力。
在第一階段減產完成后,歐亞集團高級分析師Greg Brew預計,歐佩克+至少在頭幾個月會采取觀望態度。但如果美國供應出現收縮,且需求增長和宏觀環境保持有利,那么預計將有進一步的減產撤銷。
后市如何演繹?
在供應增加、需求疲軟的雙重壓力下,油市供應過剩的風險加劇,油價仍面臨下行壓力。高盛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平均為每桶64美元,2026年平均為每桶56美元。
李捷對記者表示,供應端仍有一定增產空間。美俄領導人即將展開直接會談,美方希望通過制裁壓力迫使俄烏盡早實現停火。俄羅斯原油擁有較為完備的出口途徑,即便制裁落地,預計影響仍然偏短期,且美國并不希望油價大幅沖高。油價上行支撐有限,偏空運行為主。
市場正在等待美國與俄羅斯的會晤情況。韓正己分析稱,如果美俄談判失敗,美國或將對俄加征“次級關稅”,俄油供應或將受阻,油價有望獲得支撐。但如果能夠達成俄烏停火協議,美國將暫停對印度征收二級關稅,疊加歐佩克+增產的影響,原油市場恐承壓。
在歐佩克+持續恢復產量且增產趨勢預計仍將維持的情況下,韓正己提醒,未來原油供應過剩的風險有所增加,若后續歐佩克+進一步恢復原油產量,市場對于供應過剩的擔憂也將進一步升溫。
需求層面,李捷對記者表示,今年美國出行旺季成品油消費總體低于預期。截至8月1日當周,美國汽油消費量為904萬桶/日,同比漲0.81%,表需處于5年均值以下。旺季背景下汽油消費仍然沒有顯著回升,汽油消費連續5周低于2024年同期后增速勉強轉正,在汽油價格更低的情況下消費仍然偏弱。美國需求旺季背景下成品油實際消費表現并不樂觀,若需求保持低位,將拖累煉廠開工,最終或反映到原油累庫。
在需求旺季結束后,韓正己預計歐美能源市場的消費將在四季度初期逐漸回落,屆時全球原油需求也將逐漸減少,但進入四季度后期,冬季取暖用油需求增加,將重新對能源需求起到支撐作用。
另一大利多因素是,人工智能有望支撐石油需求。朱潤民分析稱,在供給方面,人工智能能夠加快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改進,有利于供給的穩定和增長;在需求方面,人工智能需要依賴持續的能源供應,必然會推動能源需求的增長,進而支持石油消費的穩定和增長。
展望未來,朱潤民對記者表示,未來五到十年,石油“大宗商品之王”的地位還沒有能被取代的跡象。從更久遠的時間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人類需求的多樣化、人類能源生產與利用的多樣化,石油在人類活動中的份額必然下降,甚至逐漸走向次要地位,但這應該至少是20年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