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IPO承銷新規落地4個多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以A類投資者身份參與IPO新股網下打新進展備受市場關注。繼光大理財6月率先試水IPO新股網下打新后,又一家理財公司加入到網下打新隊列。在廣東建科(301632.SZ)、天富龍(603406.SH)、漢桑科技(301491.SZ)等新股IPO網下詢價初步配售結果公告中,寧銀理財相關產品的身影頻現。
Wind數據顯示,4月份至今,2家理財公司的4只理財產品共參與4只IPO新股的網下打新。從產品策略來看,當前理財公司參與IPO新股打新的理財產品主要為混合類產品,以固收資產為底倉保障基本收益,用部分資金參與打新追求超額收益。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當前理財公司參與網下打新的挑戰在于新股定價能力不足和投研機制滯后。相較于公募基金,理財公司的傳統投研團隊以固收為主,對權益市場深度分析能力欠缺,在新股價值評估、市場情緒捕捉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來需要盡快構建“外部深度合作+內部造血培養”的投研體系。
寧銀理財入場“打新”
近日,參與IPO新股網下配售的理財公司再添新成員。
廣東建科日前披露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發行公告》顯示,寧銀理財旗下寧銀理財寧贏平衡增利國企紅利混合類日開理財6號和寧銀理財寧贏個股臻選混合類開放式理財產品1號(最短持有2年)2只產品以7.36元/股的申報價格列入詢價配售名單,擬申購數量合計6000萬股。
Wind數據統計,7月份,寧銀理財參與了廣東建科、天富龍和漢桑科技等3只IPO新股的詢價配售。光大理財自6月以來參與了信通電子(001388.SZ)和漢桑科技2只新股的打新。
某券商保薦業務人士表示,當前新股發行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且部分新股發行定價更為理性審慎,估值水平相對合理,為申購留出了潛在收益空間,這也使得機構投資者參與新股申購(打新)的積極性有所提升。
從收益表現來看,打新收益率持續上升是吸引機構青睞的關鍵。光大證券(601788.SH)最新研報顯示,2025年7月共8只新股上市(主板4只、創業板2只、科創板1只、北交所1只),募集金額共計241.64億元,環比增長164%。其中,參與網下發行的個股共計6只(主板4只、創業板1只、科創板1只),募集金額合計230.68億元,環比增長164.24%。
從打新收益表現看,光大證券研報指出:2025年7月A類賬戶5億元規模賬戶當月打新收益率約為0.257%,2025年累計收益1.000%;C類賬戶5億元規模賬戶當月打新收益率約為0.238%,2025年累計收益0.908%。
華安證券(600909.SH)研報也顯示,跟蹤近期科創板、創業板以及主板的網下打新市場表現,假設所有主板、科創板、創業板的股票都打中,且上市首日以市場均價賣出,忽略鎖定期的賣出限制,自2025年1月1日至8月1日,A類2億元規模賬戶打新收益率1.92%,B類2億元規模賬戶打新收益率1.72%;A類10億元規模賬戶打新收益率0.61%,B類10億元規模賬戶打新收益率0.55%。
市場對全年打新收益的預期仍有較大上升空間。中金公司(601995.SH)在此前發布的研報中測算,發行節奏抬升將助推2025年打新收益上行,中性假設下,對于2億元A/B類賬戶,A股(不含北證)2025年全年打新收益貢獻或可達到4.54%/3.69%。對于5億元A/B類賬戶,打新收益有望達到2.97%/2.42%。對于10億元A/B類賬戶,打新收益或可達到1.69%/1.38%。
在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行的環境下,積極參與網下打新正在成為理財公司增厚產品收益、強化權益投資布局的重要抓手。
寧銀理財在回復《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打新業務對公司含權理財產品預計有一定的收益增強效果。
RFP國際注冊理財師學會講師王詩文認為,從政策紅利角度看,A類投資者有優先配售優勢,同時打新業務風險收益比優化,在資產荒背景下其增厚理財產品收益的特性明顯,因此預計未來可能有更多機構入場。
新股定價能力仍待提升
2025年1月,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中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2025年3月28日,滬深交易所修訂并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新增理財公司作為IPO網下投資者,并將銀行理財產品和保險資管產品納入A類配售對象范疇。
承銷新規實施已滿4個月,不過從市場業務開展情況來看,理財公司參與打新業務落地的步伐并未加快。Wind數據統計顯示,僅有光大理財和寧銀理財合計4只理財產品參與了IPO的網下打新。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從短期看理財公司以A類投資者身份參與網下打新仍是“小步試水”,主要障礙在于投研、制度與客戶錯配;從中長期看在政策推動、高收益示范、機構能力提升三重驅動下,2026年或將迎來規模化發展。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研究員王昊宇指出,理財公司參與網下打新進展緩慢可能有幾方面原因:一是投研體系短板,新股研究需企業深度分析、估值定價及市場情緒捕捉能力,理財公司傳統固收團隊缺乏相關經驗積累,導致報價入圍率分化;二是市值門檻限制,網下打新需持有滬深各6000萬元非限售股底倉,多數理財子公司權益持倉不足,難以達標;三是客戶風險適配難題,銀行理財個人投資者占比較高,且偏好穩健收益,而打新收益波動可能引發贖回壓力。
在王昊宇看來,當前理財公司在打新方面的挑戰在于新股定價能力不足和投研機制滯后。“與傳統固收投資不同,新股研究需聚焦行業技術壁壘、增長潛力及發行規則博弈,理財公司可能缺乏權益資產投研積淀,導致報價入圍率不及公募。”
此外,王詩文還指出,當前投資者對理財公司打新產品配置意愿不高,一方面投資者對其了解尚不深入,另一方面擔心打新收益不及預期或底倉波動影響凈值。未來投資者可能更傾向于封閉期適中、打新策略透明、能有效平衡風險收益的產品,對產品的流動性要求可能會有所提高,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關于打新收益和風險的信息披露。
“這就倒逼理財公司盡快構建‘外部深度合作+內部造血培養’的投研體系,同時積累打新經驗,為投資者提供更加豐富的多元化產品。”王詩文強調。
寧銀理財方面表示,公司通過對監管文件的深入學習,制定了內部操作規程,利用現有的相對完善的投研體系及投研團隊,構建起科學合理的研究定價體系。目前寧銀理財投研團隊完善,有近20名研究員,覆蓋周期、科技等行業,能夠較好地支持權益投研體系的需求。
在風險管控方面,寧銀理財方面強調,在業務前端,公司權益投研部門通過對新股的基本面分析,來篩選優質標的;在業務后端,公司定期進行報價偏離度回溯檢查。通過前端和后端協同機制,降低打新收益風險。
平安理財方面也表示,公司此前已積累了豐富的相關業務經驗,且在內部投研能力提升、外部券商研究的支持下,快速形成了對新股的定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