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的大背景下,上半年銷量不足百輛的極星汽車,正陷入“尷尬境地”。
公開信息顯示,2025年上半年,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僅為69輛,其中,3月份銷量僅為1輛。進一步梳理可發現,極星汽車在華銷量低迷的問題由來已久,2021—2023年期間,極星汽車在華銷量分別為2048輛、1717輛和1100輛。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銷量下滑之外,定位于“豪華高性能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極星汽車,其在中國市場的高管團隊也陷入“動蕩”之中,公開信息顯示,極星中國區總經理吳慧靜此前已離職。
對于外界傳出的或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記者日前致電極星汽車(中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星中國公司”),其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極星汽車退出中國的信息“不屬實”。盡管如此,有汽車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國內新能源市場激烈競爭,傳統豪華品牌皆受到波及的情形下,對于二、三線品牌而言,它們能否守住陣地可能都是一個需要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銷量下滑持續低迷
上半年銷量不足百輛、月均僅為10余輛,持續低迷的銷量狀況,讓極星汽車近期引發市場關注。
懂車帝數據顯示,2025年1—6月份,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69輛,其中,1月、2月、3月、6月的銷量分別為56輛、6輛、1輛、6輛,也即4—5月份,極星汽車在華銷量為0。
與今年上半年銷量大幅下滑相比,在2024年同期,極星汽車在華銷量仍能保持月均百余輛水平。懂車帝數據顯示,2024年1—6月份,極星汽車在華銷量分別為187輛、74輛、369輛、117輛、276輛、42輛,累計銷量為1065輛。
記者根據懂車帝數據統計發現,2024年,極星汽車在華銷量為1864輛。而公開數據顯示,2021—2023年,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分別為2048輛、1717輛、1100輛,若按這一數據統計,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四年累計銷量僅為6729輛,該數據甚至不及熱門品牌單月銷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在中國市場的頹靡姿態相比,極星汽車在海外市場銷量仍較為可觀,公開信息顯示,2021—2023年,極星汽車全球市場銷量分別為2.9萬輛、5.15萬輛、5.46萬輛,而這些銷量絕大部分皆由歐洲市場貢獻。
引發外界關注的是,極星汽車在華銷量持續低迷的原因何在?
在業內看來,與市場上其他新能源汽車品牌相比,極星汽車在產品力、品牌影響力、銷售渠道等層面皆存在明顯短板,種種因素導致其銷量低迷,難以提升。
如在產品層面,極星汽車已對外發布多款車型,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極星汽車推出豪華純電高性能轎跑極星2。2022年年底,極星汽車首款超豪華高性能純電動SUV極星3正式發布,而定位于純電高性能轎跑SUV的極星4,則于2023年上海車展全球首發。
但在業內看來,盡管定位于“豪華高性能電動汽車制造商”,但極星汽車此前推出的多款產品,價格帶覆蓋范圍極廣,相關數據顯示,極星汽車產品在30萬元—145萬元之間。外界亦有聲音指出,極星汽車產品型譜混亂,定位不清晰。在激烈競爭的中國車市,上述問題無疑導致極星汽車難以占領消費者心智。
“與其說直接提升銷量,我更寧愿說是要先做品牌再做銷量。要打造品牌,首先需要有一個合適的產品或者一個系列的產品。”極星中國公司原總經理馮旦曾在2023年直言,“極星在中國已經落地五年,但目前既沒有量也沒有品牌,這是之前我們的客觀情況,走過了一些彎路。”
馮旦還表示,從整個品牌層面看,極星汽車對這個市場還是不了解。“所有的營銷方式,品牌的運作方式,從總部下來,沒有任何更改。雖然極星汽車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并沒有讓消費者看到。”
不僅如此,在豪華品牌頗為關注的銷售與服務渠道層面,極星汽車也存在諸多短板,公開信息顯示,極星汽車方面曾透露,截至2023年年底,極星汽車的零售業務門店已拓展至55家,到2024年6月,將拓展至100家,覆蓋全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但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極星汽車在中國只剩下上海一家直營店。
“像眾多外資純電品牌一樣,極星汽車也沒有正確預判中國純電市場的走向,沒有跟上中國純電高端產品的技術和成本發展節奏。”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汽車行業資深顧問梅松林向記者直言,中國市場是一個高度流動、變化的市場,“外資難以跟上中國市場的節奏”。
在華去留“懸念”
銷量萎靡的背后,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去留也成為業界焦點。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極星汽車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Gores Guggenheim 宣布完成企業合并后,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身后有中外雙股東支持的極星汽車,盡管銷量主力區域在海外,但此前依然選擇持續加碼中國市場。典型案例即是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將時間拉回2023年6月份,彼時,星紀魅族與極星汽車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據悉,該合資公司將致力于成為領先的智能終端融合科技公司,而該合資公司即是極星科技。
“極星是一個外資品牌,總部在瑞典,在中國只是一個分支機構,整個中國市場已經發生變化。”曾出任極星科技董事長的沈子瑜也對外表示,“中國消費者有非常豐富的選擇,外資品牌進入并沒有核心優勢,尤其是中國在過去十年互聯網的影響下,無論是技術、供應鏈還是軟件,用戶體驗真的是領先全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如果不能完全本土化,就沒有優勢。”公開信息顯示,沈子瑜曾對合資公司頗有信心,在其看來,中國的智能電動汽車產品及能力現在已經在非常快速地引領全球產品的發展,沈子瑜表示:“這方面的研發并不是傳統汽車公司的優勢,沒有手機軟件賦能的汽車公司將逐漸被淘汰。”
沈子瑜此前還直言:“我是來自汽車公司的,我清楚這方面的投入產出以及能力。此次合資,我們能夠把這方面能力延展到極星汽車上去,作為僅有的做整車的合資公司,我們會把這個產品做到極致。”
除了成立合資公司外,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人事變動也曾引發外界關注。如2024年1月份,多家媒體報道,陳思英出任極星科技首席運營官,而陳思英曾有上汽乘用車、領克汽車、長城汽車等多品牌任職經歷。
但在多種因素下,極星汽車在中國的發展難言順利。不僅如此,在中國區高層人事方面,公開信息顯示,極星汽車中國區還出現八年時間七換掌門人的現象。
銷量下滑、高層人事動蕩、合資業務終止,一連串“打擊”之下,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去留引發行業高度關注。有媒體近期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極星汽車或將于今年年底完全退出中國市場。”
“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計劃。”對于市場傳言或退出中國市場,極星中國公司相關負責人日前向記者表示。而對于今年銷量下滑問題,該負責人聲稱“讓我們的公關跟你聯系”。而記者此后亦向其發送采訪提綱,但截至記者發稿,未獲得進一步回復。
“極星品牌有可能退出中國市場,但最終有可能以新的形式或品牌重新出現在中國市場。畢竟,極星汽車為中國市場做了大量投入,且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純電市場,把這兩者疊加,極星汽車還是有可能卷土重來,以新的方式或品牌再進入中國市場。”梅松林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