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晶泰科技(02228.HK,證券名稱:晶泰控股)宣布與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約470億港元(59.9億美元)的管線合作簽約,并已收到協議約定的首付款約4億港元(5100萬美元)。此次合作創下人工智能(AI)+機器人新藥研發領域訂單規模的新紀錄。
受此消息影響,8月6日,晶泰科技股價收漲12.42%,市值接近300億港元。
根據協議條款,晶泰科技與DoveTree就多款處于臨床前階段的大分子及小分子創新藥資產達成合作,并將針對一系列DoveTree指定的靶點進行新藥研發,DoveTree獨家享有相關藥物全球范圍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作為回報,除首付款外,晶泰科技還有權獲得約3.85億港元(4900萬美元)的進一步付款,以及金額達約462億港元(58.9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
券商分析稱首付款金額高于預期
晶泰科技是一個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賦能和機器人驅動的創新型研發平臺。DoveTree是一家創新生物制藥公司,由生物制藥界傳奇企業家Gregory Verdine博士創立。
根據晶泰科技方面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資料,此次合作中,雙方將深度融合Verdine團隊頂尖的生物學機制研究、靶點選擇和商業化開發能力,與晶泰科技AI驅動的藥物研發技術優勢,兩家企業形成高度優勢互補,共同推進腫瘤學、免疫及炎癥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代謝失調領域的高潛力管線項目。
Verdine表示,AI已成為攻克具有研發挑戰性的創新靶點的關鍵技術。
晶泰科技方面稱,雙方還計劃在未來共同推進對由DoveTree選定的一系列針對極具挑戰性或高價值靶點的新藥研發項目,具體方案在進一步商議中。
東吳證券在最新研報中點評稱,晶泰科技為全球AI for Science稀缺標的,此次合作對于公司是里程碑事件,首付款金額高于預期,證明了晶泰科技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在藥物發現領域的價值。同時,其商業模式已初具雛形,為未來商業化訂單落地打下堅實基礎,未來中短期收入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AI制藥從“技術驗證期”邁入“價值兌現期”
2023年以來,全球AI制藥領域的交易數量和規模呈爆發式增長,單筆交易額普遍在數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以上。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僅2024年下半年,就有諾華與Generate達成超過10億美元的生成式AI合作協議;吉利德與Genesis Therapeutics簽署多靶點小分子開發協議,首付款達3500萬美元;禮來與Genetic Leap達成基因療法藥物開發合作,交易總額最高4.09億美元。而在中國,銳格醫藥、英矽智能、晶泰科技等企業也紛紛與跨國藥企達成合作。
今年6月13日,石藥集團(01093.HK)宣布,公司已與知名跨國藥企阿斯利康訂立戰略研發合作協議,將利用公司的AI引擎雙輪驅動的高效藥物發現平臺,發現和開發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選藥物。通過此次戰略合作,石藥集團總計將獲得超過50億美元的潛在交易金額。
隨著行業發展,AI制藥企業在產業鏈中的角色定位也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埃格林醫藥聯合創始人、首席醫學官李長青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過去,AI制藥企業往往僅作為CRO或工具平臺,在項目中承擔“服務提供者”的定位。但如今,越來越多AI制藥企業正在成為藥物臨床研發的主導者,尤其在ADC(抗體藥物偶聯物)等前沿賽道中,已經開始具備“主動創造高價值資產”的能力。
“其次則是商業模式的轉變。”李長青表示,以前AI制藥企業多為一次性收費,“拿一筆就完了”。而現在,行業正逐步轉向以“首付款+里程碑+銷售分成”為特征的共創共贏機制,來實現風險的共擔以及利益的長期分享。而且,這些變化并非局限于個別企業,而是代表整個AI制藥產業正經歷從“技術驗證期”邁入“價值兌現期”的結構性轉型。
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高級分析師何婉怡也對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其認為,國內AI制藥企業正從“技術服務提供者”升級為“全球研發主角”,通過技術平臺與管線資產的協同,在BD(商務拓展)談判中占據主動。何婉怡也強調,隨著行業從“技術驗證”邁向“商業化落地”,AI制藥的BD交易將不僅是金額的比拼,更是技術深度、管線差異性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綜合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