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京東戰略領投具身智能整機及傳感器企業“帕西尼”新一輪A輪融資,浦耀信曄、宏兆基金、張科垚坤等多家跟投。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最近三個月,京東密集投資了6家具身智能相關企業,包括帕西尼、智元機器人、千尋智能、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RoboScience等。
接近京東人士透露,在即將召開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的何曉冬博士將正式對外公布京東布局具身智能的產業邏輯 。
密集布局
資料顯示,京東此次投資的帕西尼成立于2021年6月29日,是一家專注于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主營業務為智能傳感器和機器人核心傳感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推出的產品有多維觸覺人形機器人TORA-ONE、多維靈巧手DexH13和DexH5、ITPU多維觸覺傳感器PX-6AX和PX-3AX等。
京東方面表示,帕西尼除了擁有整機、核心零部件和傳感器相關的技術能力,還構建起了年產近2億條數據的全模態具身智能數據集、OmniVTLA具身智能模型等。目前帕西尼的客戶群已經覆蓋智能制造、康養醫療、工業生產、消費電子等領域,形成了“傳感器、數據集、大模型、多場景落地”的閉環生態。
今年5月,京東領投智元機器人B+輪融資,是京東首次入局投資具身智能相關企業。
7月下旬開始,京東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變得更頻繁。
先是7月21日,京東在一天之內完成了三家具身智能領域企業的投資,包括千尋智能、逐際動力和眾擎機器人三家公司。7月30日,京東又領投RoboScience的天使輪融資。幾日之后的8月5日,京東戰略領投帕西尼。
可以看到,除了5月份對智元器人的投資,京東幾乎是在半月的時間,“迅速”完成了對另外5家具身智能相關企業的投資。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認為,京東密集布局具身智能相關企業,釋放了兩大關鍵信號。其一,加速搶占具身智能技術制高點,通過“集群式”投資覆蓋感知、靈巧手、通用本體等核心賽道,形成技術生態閉環;其二,以投資的方式快速整合外部技術資源,為零售、物流等場景智能化升級儲備競爭力。
自研還是投資?
從京東投資的這一批具身智能相關企業核心業務來看,可以說是各有專攻。
例如,千尋智能聚焦3D視覺感知與靈巧手技術,擅長高精度物體識別與柔性抓取算法;逐際動力專注高扭矩密度模塊化關節與仿生動力系統,核心優勢在緊湊化機械設計;眾擎機器人主攻大負載人形機器人本體,具備模塊化架構與低成本量產潛力;RoboScience致力于打造機器人的具身操作系統;帕西尼專注于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
郭濤具體指出:“可以看出京東篩選投資標的的標準非常清晰,包括技術須具備稀缺性以填補自研空白、與零售物流場景有強適配性、團隊需有高效的工程化能力、能將實驗室技術快速轉化落地。”
今年3月,京東被證實正式切入具身智能領域,并已成立相關業務部門,而京東內部也有多支團隊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發。
隨著京東密集完成對多家具身智能相關企業的投資,京東方面表示,目前京東已“卡位”具身智能全產業鏈,包括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運動控制技術、具身模型、交互大模型等領域。
其實不只是京東,今年包括騰訊、美團在內的多家大型互聯網公司,不約而同地加速了在具身智能市場的布局。
“因為具身智能在零售、物流等場景的商業化應用前景廣闊。”薩摩耶云科技AI機器人研究員鄭揚洋對記者指出,但是當前具身智能領域存在估值泡沫,表現為估值過高、融資斷層加速(資本向頭部企業集中)。“不過,機器人行業投資高估值是前沿科技發展的常態,一定程度的泡沫有助于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為什么互聯網大廠紛紛選擇用投資的方式迅速完成賽道卡位,而非內部自研?
郭濤認為,具身智能涉及跨學科技術壁壘與長周期投入,需借外部創新縮短試錯時間。通過投資的方式能綁定優質技術方,輸出場景需求與數據資源,吸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同時規避重資產研發風險,加速技術商業化。
京東在投資之外,其實還發布了自有的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可以為機器人提供與真人對話的端到端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有數十家主流品牌接入。
需要看到的是,從供應鏈、產業化、商業化落地角度看,當前具身智能行業仍處早期階段。郭濤舉例說道,例如在技術上,靈巧手泛化抓取、高能效比關節驅動、多模態感知融合是主要瓶頸;供應鏈方面,精密減速器、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國產替代亟待突破;商業化則受硬件成本高、場景適配性不足、安全與倫理規范缺失制約。
鄭揚洋對記者指出:“現在具身智能的技術路線尚未收斂,硬件形態和應用場景仍需探索,且資本過度集中于頭部企業可能抑制中小企業創新活力 。當前,具身智能的技術突破點在于提升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與泛化能力、核心硬件的耐久性和穩定性,以及解決高質量訓練數據稀缺、行業標準缺失和成本過高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