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7月22日開市以來,科創板這塊中國資本市場的“試驗田”已成長為支持科技創新、撬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支點。近日,在科創板開市六周年之際,產學研各界人士回顧制度創新的突破與挑戰,探討如何進一步促進“技術—資本—產業”的良性循環,以讓這片改革沃土孕育出更多引領未來的科技力量。
中復神鷹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陳秋飛深切體會到資本與創新深度融合釋放的澎湃動能。他說,面對碳纖維“卡脖子”困局,公司以高性能碳纖維技術為支點,在科創板助力下研發投入實現跨越式增長,建成了全球單體最大的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成功實現百噸級T11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量產,并率先開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強高模高韌M50X、M55X級碳纖維。
“從實驗室技術到萬噸產能,我們始終錨定‘國產替代’使命,深化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機制,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碳纖維應用企業共同推進高性能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鏈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陳秋飛說,“在內外部協同創新驅動下,公司產品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國家戰略領域,真正挺起了中國高端材料的產業脊梁。”
科創板賦予科創企業的不僅是資金支持,更是將技術理想轉化為產業實力的戰略通道。達夢數據創始人、董事長馮裕才原本是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上世紀70年代末去武鋼調研時親歷了中國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境。“核心技術的‘卡脖子’之痛讓我下定決心: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勇挑重擔,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強。”馮裕才說,在了解到了數據庫并預測到市場前景及戰略意義后,其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數據庫系統。
從華中科技大學的實驗室開始起步,馮裕才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無人、無設備、無資金”的孤軍奮戰,最終研發出中國第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原型CRDS,最終研發出達夢數據庫,實現了國產大型數據庫“從0到1”的突破,并于2000年創建達夢數據公司。馮裕才說,科創板的設立,為像達夢這樣的硬科技企業提供了資本與市場的“加速器”,讓其更堅定地加大研發投入,讓自主產品實現從“可用”到“好用”的飛躍。
凱賽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劉修才表示,科創板的激勵機制,可以讓核心研發人員與企業發展深度綁定,極大激發了團隊的創新熱情。上市后,公司在新產品研發方面陸續推出新產品和新應用,產品性能不斷優化,應用領域持續拓寬。
“科創板應時代之需而生,承載著推動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的使命。”華泰聯合黨委書記、董事長江禹表示,自設立以來,科創板基于科技創新企業的真實訴求,通過精準的制度設計,將產業鏈上下游的創新要素深度串聯,加速了技術、資本、人才的高效流動與整合,推動產業生態邁向“集群共進”。
這樣的制度創新,讓資本市場的“活水”得以精準滴灌科技攻堅的關鍵領域。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金融學教授錢軍表示,科創板不僅是一個單一的融資平臺,還形成了良好的市場生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加快融合。
“開市6年間,從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基礎性制度,再到股權激勵創設第二類限制性股票,股份減持創設詢價轉讓制度,科創板以全鏈條系統性的制度創新,塑造一個‘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錢軍表示,“好生態才能長出創新森林,科創板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鏈形成示范和集聚效應,推動創新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