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達自控(831832)發布年報問詢函回復,對北交所關于公司2024年業績、關于資產購買事項等問詢進行回復。
去年凈利大幅下滑
前五大客戶變動大
據科達自控2024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4.34億元,同比增長1.76%;營業成本2.48億元,同比增長4.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51.16萬元,同比下降37.42%;毛利率42.91%,上年毛利率44.34%。
從產品類別看,公司充電樁(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720.71萬元,營業收入占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2.42%,同比增長2208.65%,毛利率42.21%,同比下降15.32個百分點。
此外,報告期內科達自控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年度銷售額的比例為22.57%,其中第一、二、四、五大客戶為本期新增主要客戶。
北交所關注到科達自控整體毛利率下滑、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及合理性;充電樁(站)業務收入大幅增長、毛利率大幅下滑的原因及合理性;前五大客戶變動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
科達自控表示,2024年比2023年毛利率下降1.43個百分點,主要因市政設備遠程監測及控制系統、充電樁(站)業務的毛利率下滑導致。
2024年度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滑,除整體毛利率有所下降外,主要歸因于報告期期間費用的大幅增長,其一是2023年度募投項目建設的M-CPS研發平臺轉為固定資產,報告期折舊費用增加導致研發費用大幅上升,其二是公司為擴大新能源充換電業務布局范圍,融資產生的財務費用較高。
科達自控稱,充電樁(站)業務是公司培育的第二增長曲線。該業務作為公司戰略規劃的重點發展方向,基于社區資源的稀缺性,需快速占領市場。因此公司近兩年在社區電動自行車充換電固定資產投入方面進行了重點布局和投資,業務增長較快,現已成為社區充電行業的領先企業。
不過,由于充電樁統一平臺需要更換部分部件,導致2024年充電樁成本中的“其他”支出增加。隨著充電安全事故頻發,國家高度重視居民的安全充電問題,對充電樁建設標準要求提高,增加了硬件資產(如車棚、攝像頭、防火等安全設施)的投入,導致固定資產折舊費上升,毛利率下降。
據科達自控回復函,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戶主要為內蒙、新疆等省外大型礦井,為其完成整體改造大型項目。2024年度,面臨煤炭行情的下行壓力,公司充分利用省內礦山建設布局多年的資源優勢,積極發掘客戶各項升級改造需求,公司前五大客戶為省內大型煤礦企業,為其主風機電控系統、萬兆環網、生產全流程視頻實時監控系統等升級改造項目。
頭頂償債壓力
公司擬2億元收購海圖科技股份
另外,北交所關注到科達自控今年6月底披露的收購案。
科達自控此前公告顯示,宣布擬以2.091億元現金收購海圖科技(874022)51%的股份。此次交易完成后,科達自控將成為海圖科技的控股股東。據了解,截至公告披露日,此次收購是2021年北交所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現金收購案,也是北交所上市公司首次直接收購新三板企業。
科達自控稱本次收購有利于整合公司及海圖科技的優勢資源,形成協同效應,提升上市公司主要產品性能、核心競爭力及市場占有率。
截至2024年末,科達自控貨幣資金余額2,360萬元,短期借款金額1.29億元,同比增長115.63%,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35億元,同比增長107.43%,應付款項1.56億元。同比增長11.42%,長期借款金額2.17億元,同比增長47.61%。2024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為52.66%,同比上升8.13個百分點。
另據海圖科技2024年年報披露內容,其2024年期間實現營業收入1.45億元,同比增長6.15%,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64.86萬元,同比下滑0.43%,前五大客戶、供應商變動較大。
北交所關注到本次收購資產事項交易定價的公允性及合理性;交易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改善財務狀況;公司是否存在償債風險等。
科達自控表示,從報表來看,標的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度收入呈增長的趨勢,2023年及2024年的收入增長率分別為45%、6%,趨于平緩。公司稱標的主營業務收入預測2025年至2029年分別為1.57億元、1.68億元、1.70億元、1.71億元、1.73億元。
科達自控認為,海圖科技研發費用投入持續增長,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長基礎穩固,盡管2024年業績增速放緩,但毛利率52.48%仍維持高位。同時,截至2025年5月31日,海圖科技在手訂單金額合計為2,632.17萬元,在手訂單金額相較2024年末2,053.54萬元增長28.18%,在手訂單充足。
科達自控在回復函中結合本次資產收購對公司償債指標影響,測算公司資產負債率于2024年至2027年各期末分別為52.66%、51.39%、50.77%、50.13%。預計未來三年,公司可用現金結余分別為7,725.81萬元、4,363.28萬元、3,563.76萬元。
科達自控認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將面臨一定的償債壓力。公司已規劃應對措施,目前銀行授信額度充足,預計未來不會發生資金面全面趨緊、營運資金不足、經營周轉困難等極端情形。
來源:讀創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