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攜手廣期所、廣東證監局等共筑防范非法期貨活動防線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期貨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規范完善、創新發展的成長歷程。在此過程中,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層出不窮,不法分子通常以多種方式進行包裝,以各種形式作掩護,引誘投資者上當受騙。為提醒廣大投資者遠離非法證券期貨交易活動,在第14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下稱金交會)期間,期貨日報聯合廣期所、廣東證監局、廣東證券期貨業協會等開展了以“防范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守好個人錢袋子”為主題的投資者保護宣傳活動,邀請廣東證監局市場監管處副處長吳巨龍、廣期所投保職能部門總監何春清、廣東證券期貨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健、廣發期貨首席風險官兼合規負責人章卿等嘉賓,圍繞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的常見手法、防范注意事項等內容展開討論,為促進廣大投資者理性參與證券期貨市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積極建言獻策。
吳巨龍介紹,非法證券期貨活動有兩個要件:一是未經依法批準或核準,二是從事了法律法規明確的特許證券期貨活動。非法主體實質上從事了證券期貨活動,常見的非法證券期貨活動類型主要包括非法證券期貨投資咨詢、場外配資等。他表示,廣東證監局將繼續落實中國證監會的工作部署,保持高壓態勢打擊非法證券期貨活動。一是持續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防非宣傳活動,聚焦重點群體,豐富宣傳渠道,引導投資者不斷提高風險意識,主動遠離非法活動;二是做好前端監測,依托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平臺,同時督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加大涉非線索監測力度,及時匯總涉非線索、做好分析研判;三是從嚴打擊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及時開展核查處置工作,并協調網信、通管等部門清理涉非賬號,通過向公安機關通報涉非線索推動刑事打擊等。
作為國家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廣期所始終重視投資者保護工作。何春清介紹,為防范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廣期所積極開展投資者教育,增強投資者對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的基本認識和防范意識,同時按法律法規和業務規則規定開展一線自律監管,并向中國證監會、司法機關移送涉案線索。廣期所持續健全投資者教育體系,著力提升投資者正確投資理念。在投教產品方面,制作視頻、品種大事記、百問百答條漫、規則一圖讀懂等產品,發布自律監管報告,編制現貨報告、交易手冊、套期保值手冊等系列學習資料,形成《揭開非法期貨的常見套路》條漫、《警惕非法居間人》系列視頻等廣受好評的投教產品。何春清表示,本屆金交會上,廣期所通過實物展覽、展板展示、視頻直播等多種投教形式,著力宣傳中國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重要成果,引導交易者形成正確期貨交易理念。
對于投資者如何辨別非法證券期貨活動、減輕非法證券期貨活動危害,張健分享了一系列防非經驗。他表示,如受到非法證券期貨活動侵害,投資者應第一時間凍結賬戶,停止與詐騙方的一切聯系,避免損失擴大。此后,及時整理好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記錄、溝通記錄,對方提供的鏈接、App名稱、收款賬戶、電話號碼、身份等信息,撥打110或前往轄區派出所報案,并同步向中國證監會等相關金融監管機構舉報維權。此外,還可以嘗試聯系銀行或支付機構,爭取攔截資金,減少損失。
值得關注的是,在金融機構互聯網營銷宣傳全面鋪開的當下,網絡直播等已成為不法分子開展違法活動的新渠道。章卿認為,作為金融機構,需要把住“第一道關卡”,在持有的牌照和資格范圍內開展營銷活動,建立健全互聯網營銷宣傳內控制度和管理機制,加強對互聯網營銷業務合作方的管控,堅決不觸碰合規底線。
張健認為,面對網絡直播這一新興形式,金融機構應在創新與規范之間找到平衡點,堅守金融本質,回歸服務初心。事前,要嚴格審查直播內容、人員、物料,確保合規性;事中,要全程顯著標注風險提示,嚴禁在直播中嵌入交易鏈接,并做好留痕工作;事后,要做好內部自查與復盤,確保全程合法合規。
上述嘉賓一致認為,對投資者來說,提高風險意識至關重要。投資者應學會分辨非法證券期貨網絡視頻招攬活動,警惕高收益陷阱,核實機構資質,不被華麗的直播效果和誘人的營銷話術所迷惑,樹立科學的投資理念,避免盲目跟風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