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某國有大行銷售的金條存在“雜質”的傳聞引發市場關注,后該行聲明辟謠稱,經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涉事金條產品金含量為99.99%,疑似雜質實為外部附著物,檢測結論已獲客戶認可。
雖是虛驚一場,但在金價高漲的背景下,連銀行黃金都面臨真假之爭也讓更多消費者不免擔憂市面黃金的“含金量”。消費者如何避免買到假金,確保投資安全?
記者采訪行業人士了解到,要盡量選擇正規渠道購買,尤其警惕低價促銷,而且在購買時要檢查標識與包裝并保留購買憑證,妥善保管發票、收據等,如果線上購買則還需要全程錄像拆封與檢測過程以備維權。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黃金造假的主要方式集中在結構造假、材料造假兩種。
“結構造假最常見的是空心填注,比如往手鐲中空部分注膠、注水、注入其他金屬粉末等填充物以增加克重?!睋唽汓S金現貨部總監曹燕萍介紹,材料造假很多使用合金冒充,比方說使用銅、鋅、銀等金屬制成合金,利用其顏色相似性偽裝黃金。此外還有鍍金或包金等造假手段,通過在廉價金屬表面覆蓋極薄的金層。但這兩種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長期使用就會磨損露出里面的廉價金屬。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頻發且不易被發現的還有一種造假方式,被行業人士稱為“摻假黃金”?!斑@種情況一般是往黃金里面摻錸或者鎢等密度與黃金接近的金屬,無論肉眼還是常規檢測都難以識別,需要用光譜儀等專業儀器檢測。”曹燕萍表示。
投資提醒:警惕低價促銷選擇正規渠道
行業人士提醒,在流程方面,消費者買黃金要選擇正規渠道,例如銀行、具備資質的金店等。尤其警惕低價促銷,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不會掉黃金。此外,曹燕萍還提醒,消費者購買時要注意檢查標識與包裝,真黃金必有清晰鋼印(如“Au999”)并附帶完整質檢證書,“還需要保留購買憑證,妥善保管好發票、收據等,如果線上購買則還需要全程錄像拆封與檢測過程以備維權。”
如何辨別真假黃金?
那么面對真假難辨的黃金產品,消費者應如何買到放心的真黃金?
在鑒定方面,據曹燕萍介紹,普通消費者可以從色澤、重量、硬度、聲音等幾個方面來辨別真假金。首先觀察色澤,真金呈均勻赤黃色,而假黃金可能偏暗或泛白;其次掂重量,黃金密度大,有19.3克/立方厘米,同體積下比銀、銅等金屬要重很多,所以真黃金有明顯墜手感;還有就是硬度和聲音,真金柔軟而假黃金硬度高,因此從一定高度掉落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真金是不反彈的,發出悶悶的“啪嗒”聲音,而假黃金則會發出清脆的金屬音。
進一步來看,消費者還可以將購買的黃金拿去具備光譜儀和密度儀的檢測回收機構做成色和密度檢測。以上手段,都可以在不破壞黃金形狀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基礎辨別。“如果消費者還對金的成分有質疑,就得進行破壞性檢測,真金火燒后不變色,冷卻仍保持光澤,而摻假黃金則會浮現其他顏色或切開后會呈現砂礫狀表現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