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些人制造的“關稅風暴”,已經波及美國人手中的可樂瓶。百事可樂受傷尤甚。
20世紀70年代,百事把核心的飲料濃縮液生產線轉移到了愛爾蘭,其初衷很簡單:愛爾蘭稅收低、政策寬松,是跨國公司的“避稅天堂”。這一決策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為百事可樂帶來了顯著的成本優勢:生產成本更低、利潤空間更高、全球調配更靈活。“愛爾蘭制造”成為百事公司全球擴張戰略的重要基石,也有力支撐起了美國市場的巨大供應份額。
但如今,這一避風港正遭遇“風暴”正面襲擊。隨著美國政府將一系列海外制造商品納入征稅范圍,來自愛爾蘭的百事可樂可能將背上10%的額外關稅負擔。
市場對關稅變化的反應或許會有滯后,但百事在最新的財報中已經對未來的困難進行了預警。在財報中,百事公司對2025年全年的盈利預期作出重大調整:從“溫和增長”降為“持平或微降”。這意味著,在最佳情況下,百事今年的利潤也只是原地踏步;在更壞的情形下,則可能出現利潤收縮。
事實上,在關稅風暴爆發之前,百事可樂的市場境況已不容樂觀。在北美市場,其市場份額已經被可口可樂拉開,甚至一度被“黑馬”品牌胡椒博士趕超,在碳酸飲料市場的份額占比跌至第三名。
這對百事可樂來說,不只是財務問題,更是品牌信心的折損。曾幾何時,百事可樂代表的是“年輕人的選擇”,如今卻在年輕人的購物車中被逐漸地邊緣化。
相較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在面對關稅沖擊時,稍顯“幸運”。與百事的“全球布局”不同,可口可樂多年來堅持在美國本土及其屬地(如波多黎各)設立核心生產和灌裝基地。因此,供應美國市場的可口可樂并沒有因為生產線布局問題受到關稅影響。
但這并不意味著可口可樂能夠在這場“風暴”中免受沖擊。更高的鋁材關稅擊中了它的包裝鏈條。根據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昆西的說法,公司每年從加拿大進口超過30萬噸鋁材,用于生產飲料罐。這部分材料的成本將在關稅沖擊下顯著上漲,迫使公司重新評估包裝策略。
為了應對包裝材料成本上漲壓力,可口可樂可能需要增加塑料瓶的使用比重。但這卻帶來了另一個挑戰:環保承諾的兌現難度加大。要知道,可口可樂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推進“綠色包裝”目標,承諾到2035年,旗下包裝中再生材料使用比例達到40%。而相較于鋁罐,塑料瓶的可回收性與環保價值明顯遜色。如果為了降低短期成本而放棄環保戰略,將直接削弱品牌的公信力和健康形象。因此,可口可樂在包裝策略的調整上,必須慎之又慎,在成本控制與環保承諾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
過去100多年,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的品牌競爭可謂是商業史上的經典對決。百事可樂在廣告與市場營銷上更具侵略性,從選擇明星代言人,到舉辦一系列青春洋溢的營銷活動,總是力求緊貼年輕一代的脈搏。可口可樂則更注重品牌文化的沉淀,講述“共享世界”“多元包容”,主打一份“經典感”,傳遞出溫暖、親切的品牌形象,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
到今天,隨著全球經貿環境的劇烈變化,故事的主線正在悄然轉變。從原料采購到生產制造,從環保目標到消費者認知,飲料行業的每個環節,都在經歷劇烈震蕩。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兩大頭部品牌要拼的,不僅是口味與營銷,更是對未來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