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月特朗普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引發美國資產拋售潮,一波最新的“去美元化”浪潮正在亞洲蔚然成風……
多組跡象顯示,亞洲地區的銀行和經紀商對繞過美元的貨幣衍生品的需求正在上升,因貿易緊張局勢為過去多年來“去美元化”的轉變,進一步增添了緊迫感。
企業收到的交易請求日益增多,包括諸多避開美元的對沖交易,涉及人民幣、港元、阿聯酋迪拉姆和歐元等貨幣。與此同時,一個頗為明顯的現象是:對人民幣計價貸款的需求開始日益旺盛。
這種尋求替代方案的嘗試,再次表明企業和投資者正在遠離美元這一全球儲備貨幣。
財聯社本周早些時候就曾報道過,以“美元微笑理論”聞名的著名策略師Stephen Jen已警告稱,亞洲潛在2.5萬億美元的拋售“雪崩”,可能削弱美元的長期吸引力。
“去美元化”加速
在以往,即使在兩種當地貨幣之間進行資金轉移,絕大多數外匯交易也會使用美元。例如,一家需要菲律賓比索的埃及公司,通常會先將其當地貨幣兌換成美元,然后再用收到的美元購買比索。
但根據業內人士近來與亞洲各地公司和金融機構員工的談話,繞過美元的嘗試近來正在持續升溫,企業愈發傾向于采用跳過美元中間環節的策略。
國際金融協會(IIF)中國研究部主管馬青(Gene Ma)表示:“非美貨幣間交易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術發展和流動性的提升。交易雙方認為價格可能不會比使用美元更差,因此交易量自然會增加。”
新加坡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的人士表示,歐洲及其他地區的金融機構正越來越多地推銷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衍生品。多位人士表示,中國大陸、印尼和海灣地區之間日益密切的貿易聯系,也正在刺激對非美元對沖的需求。
據印尼一家外資銀行的一位高管稱,該公司今年將在雅加達設立專門的團隊,以滿足當地客戶日益增長的印尼盾兌人民幣交易需求。
顯然,這種逐漸遠離美元的轉變,正在侵蝕過去以美元作為主要結算貨幣的全球金融體系。過去數十年來,美元從新興市場債務融資到貿易結算無處不在。根據估算,美元作為中間貨幣的使用量約占其每日交易量的13%。
而其實,早在特朗普不可預測的貿易政策迫使市場徹底反思美元地位之前,美元的全球地位已面臨威脅。
中國多年來致力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巴西、印尼等國簽署貨幣結算協議,促進人民幣全球使用。由新興市場國家組成的金磚集團也已經討論了去美元化的問題。2022年俄烏沖突的爆發,進一步引發了一些國家對“去美元化”的興趣,因西方對俄空前的制裁迅速引發了關于美元是否已被武器化的質疑。
人民幣受熱捧
根據Swift的數據,3月人民幣占全球支付份額的約4.1%,目前仍要遠低于美元49%的占比。不過,中國部分支付是通過其自建系統完成,且該系統正迅猛發展。
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作為專司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業務的批發類支付系統,自2015年10月上線后業務量穩步增長,覆蓋范圍顯著擴大。截至2024年12月末,其業務已覆蓋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處理的跨境人民幣支付金額達到了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
3月份,中國投資者和貿易公司在跨境交易活動中使用人民幣的比例創下新高。根據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3月中國個人和實體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的比例為54.3%,總額達到了7249億美元。中國的出口商也在加快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扭轉了此前部分出口商因擔心人民幣匯率走軟而更愿持有美元的趨勢。
根據業內匯編的數據,截至2025年3月的五年間,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增長了80%以上,而對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增長了一倍多。這遠遠超過了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增長率。
盡管人民幣對沖成本通常高于美元,但相關人民幣貸款的低利率,意味著總成本對借款人來說仍然具有吸引力。
法國外貿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人民幣融資成本僅為美元融資成本的三分之一”。不過她也提到,人民幣眼下也還有一定局限性,因為海外流動性不強。
無論如何,與關稅相關的美元波動清楚地表明,并非只有中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在削弱美元的全球地位。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對傳統慣例的漠視及對美聯儲的持續批評,均強化了市場認知: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大威脅。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Oliver Harvey等人在近期報告中寫道,“鑒于美元非凡的持久力,它的地位似乎需要國際環境發生真正劃時代的轉變才能被取代。不過,發生此類巨變的風險正在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