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日表現強勢,5月6日盤中一度突破7.21關口,創下4月初以來的新高。
人民幣匯率大漲的背后,是中國經濟韌性十足的體現。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從“五一”假期的消費數據來看,全國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商務部重點監測的零售企業家電、汽車、通訊器材銷售額同比增速皆超過10%,服務消費、文旅消費和沉浸感體驗更好的演藝消費表現活躍。這“煙火氣”十足的“五一”假期,無疑是中國經濟活力的鮮活見證。
理解此次人民幣匯率大漲,還可以從美元的價值形成邏輯來觀察。自美國揮舞大棒濫施關稅以來,美元資產已成驚弓之鳥。在全球市場,美元指數從2025年1月13日以來持續下跌,并在4月21日創下今年以來的最低值(97.91),和年初的最高點相比已經下跌了11.12%。
美元指數下跌背后,或是國際金融市場正在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進行“定價”。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5月3日,美國著名投資人沃倫·巴菲特在出席旗下投資機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年度股東大會時,批評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強調“貿易不應該是武器”。正如巴菲特對美國關稅政策的評價(“這是一個巨大錯誤”),美元也迎來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的最大信用危機。這或許也是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央行增持黃金、減持美元美債的根源所在。
由于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貨幣發行量早已與金屬貨幣脫鉤,所以這種強制力的背后是契約精神。而美國不斷攀升的政府債務以及居高不下的利率,使得美元信用體系遭到侵蝕。不斷武器化和政治化的美元,也大大稀釋了其作為全球避險資產的屬性。
分析此次人民幣匯率走勢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那就是進入4月以來,雖然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下行,美元指數上行,但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卻在升值。這充分說明全球市場對人民幣和美元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定價,跨境資金正在“抄底”人民幣資產。
資本與金融賬戶的數據也能驗證這一判斷,得益于穩定的經濟增長預期、強勁的科技研發能力(DeepSeek推動了中國科技股的價格重估)和旺盛的內需市場,今年2月迄今,外資大舉增配人民幣債券,證券投資持續凈流入。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3月我國證券投資的單月順差為17.93億美元,一季度累計順差為42.73億美元。
這充分說明,在經歷了“充分”調整之后,人民幣資產的避險屬性已經凸顯。和高度不確定性的美國市場相比,人民幣計價資產毫無疑問更具吸引力。而這種預期又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即“外資流入—人民幣升值—持續流入—人民幣走強”。
整體來看,在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影響下,美元走弱的預期短期或很難扭轉,全球避險資金涌入中國,充分說明中國資產正在不斷走強。